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九)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鉴赏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后的复杂情感与内心世界。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 年),四十岁的孟浩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早年闭门苦学三十年,满腹经纶,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等名家的赞誉,本对仕途满怀期望,此次失利让他极为沮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自荐,却又犹豫不决,正是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心绪下,创作了这首诗。全诗笼罩着一种怨悱之情,表面是自怨自艾,实则怨天尤人,抒发了仕途失意的幽思。
## 二、诗句解析
### (一)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首联记事,叙述诗人停止追求仕进,决定归隐南山。“北阙”代指朝廷,“休上书”看似是主动放弃向朝廷上书言事,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愤懑。诗人内心其实一直心系朝廷,渴望得到诏令,但现实的失望让他只能以这种自艾之言来宣泄幽愤。“南山归敝庐”也并非他的本意,只是在仕途受挫后的无奈选择。这两句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一语道出,言有尽而意无穷。
### (二)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颔联具体阐述失意的缘由,情感复杂深沉。“不才明主弃”,“不才”虽是谦词,但对于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孟浩然来说,更包含着有才不被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而“明主”表面是对皇帝的尊称,实则暗含埋怨,委婉地指出皇帝不能识才用人。这一句既有对自身境遇的哀怨,又有自怜自伤,还有对皇帝的一丝恳请,希望能得到重用。“多病故人疏”则更为委婉曲折,表面上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导致朋友疏远,实际上可能是在怨怪故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引荐和帮助。同时,在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也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不满,暗示因为自己仕途不顺而被朋友冷落。
### (三)颈联:“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颈联写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慨。“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催”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焦虑。“青阳”指春天,“逼岁除”则强调了时光的紧迫,旧岁将尽,新春将至,而自己却一事无成。这两句诗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孟浩然已年届四十,本想在长安一展宏图,却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局,岁月不饶人,他怎能不忧虑焦急。
### (四)尾联:“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诗人心怀愁绪,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永怀”强调了愁绪的深沉和持久,“愁不寐”直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松月夜窗虚”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清冷、空寂的月夜图景:夜深人静,松影和月光映照在窗户上,更增添了几分孤寂和凄凉。这一景象不仅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空虚寂寞,也将他的惆怅、失落之情推向了高潮,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未绝的艺术感受。
## 三、艺术特色
### (一)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整首诗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在自责自怪,如“不才”“多病”等表述,但实际上怨愤之情贯穿始终。诗人没有直接宣泄对朝廷和命运的不满,而是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 (二)情景交融
诗中景语皆情语,颈联的“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和尾联的“松月夜窗虚”,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自然的变化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而清冷的夜景又进一步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 (三)语言质朴自然
孟浩然的诗歌以自然清新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如“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件,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 四、总体评价
《岁暮归南山》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技巧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仕途失意的痛苦,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众多文人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诗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展现了孟浩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世研究唐代文人的生活和心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