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四)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4
1510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四)《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鉴赏》


《渡浙江问舟中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一作崔国辅)的作品,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

孟浩然主要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浑融冲淡。当他将这种特有的冲淡风格运用到七绝创作中时,往往能“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渡浙江问舟中人》便是这样的佳作。

此诗创作于开元十三年(725)秋。当时,孟浩然在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多次出入张说幕府却未得志,于是开始吴越之游。他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接着准备渡浙江前往越州(今绍兴),这首诗就诞生于此次行程中。在杭州时,诗人曾目睹潮涨之景,而一旦潮退、舟路畅通,他便立刻迫不及待地登舟继续前行。

“潮落江平未有风”,首句直陈眼前之景,由“潮落”“江平”“未有风”三个片语组成,乍看平平淡淡,似是日常随口之语。然而仔细品味,这样的三顿形成了短促的节奏,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因潮信阻留后重登旅途的惬意心情。由此可见,语调在表现诗意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扁舟共济与君同”,钱塘江江面宽广,而渡船较小,“舟中人”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这句诗宛如他们见面时的寒暄,平淡却意味深长。尽管彼此素不相识,但在这一天同乘一条船,“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之间油然而生。特别是由于舟小船客少,更增添了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初次见面便以“君”相称。这样质朴的家常话,生动地展现了承平时代淳厚的世风和浓浓的人情味。

“时时引领望天末”,当彼岸隐隐约约出现一带青山时,诗人的好奇心和猜测被彻底激起。越中山川名胜众多,是前代诗人谢灵运曾遨游歌咏过的地方,诗人不禁时时伸长脖子翘望天边,心中猜测着哪里才是自己向往已久的越中。这里没有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仅用“青山”二字略作点染,而越中山水之美却从诗人“时时引领望天末”的神情中绝妙地展现出来,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中的成句,孟浩然信手拈来,加上“时时”二字,口语味十足,仿佛是自己的创作,描写生动形象。这也体现了孟浩然善于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有生命力的语汇并加以化用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这是诗人向舟中人的发问,也是全诗的结句。以问句结尾,语意亲切自然,轻易地拉近了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一问即止,让读者心驰神往,使诗歌的意境瞬间变得高远。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运用口语化表达,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它既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期待和对越中的向往,也体现了承平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谊。正如苏轼所说“寄至味于淡泊”,此诗虽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悠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五)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