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五)李颀《古从军行》鉴赏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经典之作,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 - 756)初年,借汉皇开边之事,讽刺唐玄宗的用兵之策,充满了非战思想。
## 内容与情感
开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描绘了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士兵们要登山观察烽火,时刻警惕敌人的来袭;黄昏时分又要到交河边饮马,展现出从军生活的忙碌与艰辛。“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和气氛的凄凉。风沙弥漫,天色昏暗,只能听到军营中巡夜的刁斗声和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行人”即出征将士,他们与公主出塞的幽怨之声产生共鸣,更增添了内心的愁苦。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诗人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四周是万里荒野,没有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一片凄冷酷寒。胡雁夜夜哀鸣飞过,胡儿也忍不住落泪。诗人通过描写胡雁和胡儿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行人”远戍边疆的哀怨和痛苦。两个“胡”字重复,“夜夜”“双双”叠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笔锋一转,打破了“行人”的归乡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曾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士兵们无奈之下,只能跟着将领去拼命作战。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徒劳。无数士兵年年战死,尸骨埋于荒野,换来的却只是西域的葡萄移植到汉家。诗人用“年年”强调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深刻地批判了帝王的好大喜功和对人民生命的漠视。
## 艺术特色
### 借古讽今
诗人借汉武帝开边的历史,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写既避免了直接触犯忌讳,又能深刻地反映现实问题,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批判意义。
### 环境烘托
诗中多处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如“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渲染,烘托出从军生活的艰苦和士兵们的哀怨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 侧面描写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诗人不直接写“行人”的哀怨,而是通过胡雁和胡儿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出“行人”的痛苦,这种写法更具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结构严谨
全诗一句紧接一句,步步逼紧,最后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画龙点睛,点明主题,使诗歌的讽刺力量达到了高潮。
## 主题与价值
《古从军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帝王穷兵黩武的批判。它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时,诗歌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借古讽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李颀的《古从军行》是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边塞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