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六)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4
2115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六)《李颀〈送陈章甫〉鉴赏》


《送陈章甫》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时所作。整首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别具一格,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塑造了陈章甫的鲜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罢官被贬的同情和深挚情谊。

诗的开篇四句“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夏日图景。四月的南风轻拂,大麦已黄,枣花尚未凋零,桐叶正长得茂盛。诗人骑马出门,一路青山相伴,这景象勾起了他对往日隐居旧乡山林悠闲生活的怀念。这里流露出一种旷达的情怀,尽显隐士本色,仿佛仕途的得失在这样的自然美景和闲适心境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这几句诗轻快舒坦,充满了乡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豁达、悠然的基调。

接下来的八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用生动的细节描绘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了陈章甫的志节操守,展现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前四句从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等方面刻画陈章甫。他光明磊落,有着卷曲的胡须、虎眉和宽阔的额头,仪表堂堂。而且他满腹经纶,有万卷诗书藏于腹中,不甘于埋没在草野之间,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一句,更是体现了他的骨气和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暗示了他曾因无籍不被录用却上书力争的不凡经历。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后四句则概括了他仕而实隐的情形。他与同僚在东门沽酒畅饮,将世间万事都看得如鸿毛一般轻,不把世俗的琐事放在心上。醉卧时连白天黑夜都浑然不知,有时只是静静地仰望高空中的孤云。这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出他形迹脱略、胸襟清高,入仕后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注定了他迟早会离开官场。诗人在这八句中,对陈章甫的描写可谓精妙绝伦。先突出其立身坦荡,然后通过容貌特征展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写行为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了送别这一主题,又表明了陈章甫罢官返乡的缘由。

诗的最后六句“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运用比兴手法,既实记渡口遇到风浪,船只暂停摆渡的情景,又暗喻仕途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陈章甫这位“郑国游人”无法及时回家,而诗人这个“洛阳行子”也只能徒然叹息。最后两句以试问的语气,表达了对陈章甫返乡后境况的关切,料想他在故乡虽有众多相识,但昨日刚刚罢官,如今又会怎样呢?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失意的惆怅中,而是以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来面对。

纵观全诗,李颀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和生动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陈章甫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中没有一般送别诗的儿女情长和悲悲戚戚,而是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读者既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也能体会到他们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与超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五)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