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一)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4
1799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一)《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鉴赏》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蕴含着复杂深沉的情感,风格含蓄精炼,别具艺术魅力。

## 一、情感基调与总体特色
这首诗包含了不平与伤感等复杂情绪,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诗人去洛阳寻访友人袁拾遗,却得知对方已被贬至江岭,这种寻访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贯穿全诗。整首诗短小精悍,虽只有四句二十字,却将情感表达得细腻而真挚,体现出精炼含蓄的艺术特色。

## 二、诗句解析
### (一)“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前两句直接点出题目。“洛阳”明确了寻访的地点,紧扣诗题中的“洛中”;“才子”指袁拾遗,诗人以“才子”相称,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将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足见对其景仰之深。而“江岭作流人”则暗点“不遇”,友人已成为被贬谪到江岭的“流人”,自然无法相遇。

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孟浩然特意从襄阳来到洛阳拜访袁拾遗,可见二人情谊深厚。“江岭”指大庾岭,唐代罪人常被流放到此地。“江岭”与“洛阳”、“才子”与“流人”形成鲜明对比。“才子”本应得到重用,却被贬为“流人”,从繁华的洛阳远放至偏远的江岭,这种不合理的现实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也突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

### (二)“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后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庾岭气候温暖,古时多梅且梅花早开。诗人由“江岭”联想到早开的梅花,从“早”字能体会到下句“北地春”中藏着一个“迟”字。早开的梅花惹人喜爱,但诗人却反问“何如北地春”,流放岭外怎比得上留居北地故乡呢?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岭外早开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诗人没有直接倾诉思念之情,而是借景抒情,以梅花为媒介,委婉道出对友人的牵挂。极言岭上早梅之好,却仍强调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使情感更具波澜,更显深挚。

## 三、对比手法的运用
全诗贯穿了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以“才子”与“流人”对比,凸显出友人被贬的不合理,显示出诗人的不平;用地对比,将“洛阳”与“江岭”对比,体现出友人从繁华之地被贬至偏远之处的境遇,流露出伤感之情。

## 四、结尾诘问句的效果
结尾的诘问句“何如北地春”,使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诗人表面上是在比较岭外梅花与北地春天,实则是在表达对友人远谪的同情和对其回归故乡的期盼。这种表达方式语气更有力,让伤感的情绪更加浓厚,也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 五、艺术风格
这首诗具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前两句点明寻访不遇及友人被贬之事,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后两句由江岭梅花展开联想,情感逐渐释放。但诗人始终没有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将不平与伤感之情蕴含在诗句之中,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总之,《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以其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孟浩然诗歌独特的艺术造诣,是五言绝句中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