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三)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4
1599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三)孟浩然《送杜十四至江南》鉴赏

《送杜十四至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自然流畅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真挚情谊。

## 创作背景与落魄远游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作,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在唐代,“进士”实际上是后世所说的举子,得第者才称“前进士”,由此可知杜晃此次前往东吴,处于落魄的境遇。

## 谋篇布局:突破常法显别致
一般送别诗常托酒表意、借景兴怀、寓词相勉,而此诗的写法颇为出格。开篇“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明送别题意,也未直接抒发别情,而是以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起笔。“荆吴相接”将相隔千里之地写得近如比邻,暗关送别之事,却先作宽慰,超乎常规。长江中下游素称水乡,诗人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深长。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漂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此语含“扁舟暂来去”之意,却不着痕迹,造语洗炼、含蓄。若写成“荆吴相接为水乡”,诗味便荡然无存。

## 景中含情:寻常之景蕴深情
“君去春江正渺茫”承接上句转入正题,话语平淡。“君去”是眼前之事,“春江渺茫”是眼前之景,看似信手拈来。然而,这寻常之事与景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味外之味。春江渺茫利于行船,但其中是喜友人得航行之便,还是恨友人离去太疾,景中含情,让读者自行体会。

## 关切惜别:揣度行踪寄深情
朋友刚刚出发,诗人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此问自然合理。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让人不禁担心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之处。这既表现出对朋友的殷切关心,也体现出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饱含依依惜别之情。前三句虽饱含感情,却含蓄不露。

## 卒章显意:离愁别恨达高潮
末句“天涯一望断人肠”将惜别之情推向顶点。朋友远去,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心潮汹涌。“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显得直白。原因在于前三句已为情感的抒发做好了充分铺垫,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便难以达到如此持久动人的效果。“天涯一望”四字,生动地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

## 艺术特色:行云流水富神韵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具神韵。它在谋篇造语上别具一格,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在表现手法上,寓情于景,通过春江渺茫与孤舟的对比,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依恋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饱含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二)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四)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