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九)《李颀〈送刘昱〉鉴赏》
《送刘昱》是唐代诗人李颀宦游江南送别朋友刘昱时所作。彼时两人同在镇江扬州一带,八月间,刘昱溯江西上前往九江,李颀便创作此诗为其送行。
## 一、意境营造:肃杀与雄壮交织
诗开篇“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描绘出一幅清冷而壮阔的画面。八月秋意渐浓,寒意袭人,岸边的芦苇花和江中的浪头皆为白色。秋风瑟瑟,浪借风力打湿苇花,苇花随风扑向浪花,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片素净萧疏之景。这“白”既无严冬霜雪的凛冽,也无三春柳絮梨花的绚烂,却以其独特的清冷渲染出离别的氛围。诗人以景衬情,将离情别绪融入这苍茫的秋景之中,让读者从一开始就感受到送别时的惆怅。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五两”是古代的候风器,北风吹动它,仿佛在催促离客启程。“浔阳”即九江,点明了刘昱的去处。此句采用设问的句式,表面上问“谁是浔阳客”,实则明知是刘昱,却故意为之,使文气突起波澜,韵味十足。同时,这一问也蕴含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八月风高浪急,谁又愿意风行水宿呢?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远去,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他能暂且留下。
## 二、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整首诗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着笔,看似平淡,实则情真意切,并非敷衍应酬之作。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不舍与牵挂,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巧妙的设问来委婉表达。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外城晚上潮水涌起。这两句看似是纯粹的写景,实则暗示离客即将远行,同时也补点出启行的地点。诗人在送别之时,目光随着景物的变化而移动,内心的情感也在这无声的景色中悄然流淌。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诗人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他伫立凝望远去的客船,不禁想到刘昱今夜会在金陵的小岛上夜宿,或许能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这种写法跳出了一般送客诗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的窠臼,身在此处,心却随友人远去,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牵挂。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 三、艺术特色:形式与韵律的和谐之美
《送刘昱》虽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形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第一段头两句是拗句,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和柔和婉谐的美感。
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沈德潜称赞此诗“不须着力,自足神韵”。李颀以新颖而奇异的构思把难以名状的离情别绪化为生动的形象,使整首诗境界开阔,虽罗列路途所经之地,却读之不觉填塞,在丰神飒爽中见丁宁之意,兴味隽永,气韵悠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