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七)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鉴赏
李颀(690 年~751 年),郡望赵郡,河南颍阳一带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七言歌行和边塞诗,风格豪放且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其《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生动展现了音乐之美,也流露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 一、独特视角,引出音乐
诗开篇“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点明了乐器的原材料与出处。觱篥由南山之竹制成,源自西域龟兹。诗人从乐器来源写起,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如同板鼓开场,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说明觱篥传入汉地后曲调更为新奇,引出胡人乐师安万善的吹奏。“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从听者的反应侧面烘托出乐曲的美妙与感染力,人们或叹息,或因思乡而垂泪,足见其声凄凉动人。
## 二、知音难觅,感慨深沉
然而,“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诗人笔锋一转,指出世人虽能听乐,却不懂得欣赏其中美妙。安万善的技艺虽高,却知音寥寥,只能如在狂风中独自来往。“自”字着重强调了他的孤独寥落,也流露出诗人对安万善的同情。
## 三、描摹乐声,变化万千
随后,诗人用流利的十一尤韵,以细腻笔触和丰富想象描绘觱篥之声。“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觱篥声或如寒风吹动枯桑老柏,发出飕飗声响;或似九只雏凤鸣叫,啾啾杂乱;时而如龙吟虎啸同时迸发,时而又如万籁百泉与秋声交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乐声的变化多端。
诗中还通过变调描写,进一步展现音乐的丰富层次。“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乐声一变,如演奏《渔阳掺》,营造出黄云萧条、白日昏暗的阴沉氛围,用往下咽的声音表现出沉着之感;“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又变为《杨柳枝》曲的欢快,仿佛春日皇家上林苑中繁花似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用生气盎然的韵脚展现热闹之景。
## 四、回归现实,孤寂凄苦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诗人从音乐的陶醉中回到现实。“岁夜”点明此时是除夕,在高堂明烛之下,诗人以美酒相伴,聆听一曲觱篥。这两句与前文“世人解听不解赏”呼应,显示出诗人与世人不同,懂得欣赏音乐。同时,也有借酒浇愁之意,在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闻此乐声更感孤寂凄苦,但诗人用笔含蓄,将这种情感微微流露。
## 五、艺术特色,别具一格
### (一)通感与比喻结合
诗在描摹音乐时,不仅用鸟兽树木之声作比,如“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还采用通感手法,以“黄云萧条白日暗”“上林繁花照眼新”,将听觉上的音乐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阴沉与明快。
### (二)巧妙转韵
全诗共十八句,依诗情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开头入声韵质朴开场,中间韵脚随音乐变化和情感起伏不断转换,声韵与意境相得益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 (三)对比鲜明
以世人的“解听不解赏”与诗人的欣赏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乐声的阴沉与明快、热闹与凄凉形成对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李颀这首诗,以赏音为筋脊,正面着墨,与他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各有千秋。它生动地展现了觱篥音乐的魅力,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是唐代描写音乐诗歌中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