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二)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4
1605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二)孟浩然《宿建德江》鉴赏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 年)诗人漫游吴越时所作。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仅露出一个“愁”字,却将笔触迅速转到景物描写上,在选材和表现上颇具特色。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在家乡鹿门山,四十多岁时曾前往长安、洛阳谋求功名,还在吴、越、湘、闽等地游历。晚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聘请他为幕僚。仕途的失意使他的羁旅之愁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移舟泊烟渚”,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情境。“移舟”是移舟近岸,“泊”有停船宿夜之意。诗人行船停靠在江中的烟雾朦胧小洲边,既点了诗题“宿建德江”,又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好铺垫,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

“日暮客愁新”,点明时间“日暮”,这与上句的“泊”“烟”紧密相关。日暮时分,船需停宿,江面也因日落而水烟蒙蒙。“客”是诗人自指,“愁”为思乡之愁。按旧日作诗的起、承、转、合格式,此句将承、转两重意思融合,别具一格。为何“日暮”会撩起“客愁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一位妇女在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时,会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同理,诗人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羁旅之愁油然而生。本应停船休息消除旅途疲劳,却在此时愁绪顿起。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以工整对句铺写景物,似要将愁心融入空旷寂寥天地。日暮时,旷野苍茫无垠,远处天空显得比近处树木还低,“低”与“旷”相互依存、映衬,更显旷野的辽阔和诗人内心的孤寂。夜降临,高挂的明月映在澄清江水中,仿佛与舟中人亲近,“近”与“清”相互依存、映衬。这种独特景物,只有身处舟中才能领略。诗的第二句点出“客愁新”,这两句中,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宁静宇宙中求索,发现孤月与自己亲近,寂寞愁心似得慰藉,诗戛然而止。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那亲近明月或许能给诗人带来一丝喜悦和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新愁。孟浩然曾带着多年准备和希望奔赴长安,却只能怀着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孑然一身。“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道出了他事业无成的无奈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宿建德江》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通过对秋江暮色的刻画,将诗人的羁旅之愁融入景中,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展现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一)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三)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