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在四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中,路翎是具有非常充沛的激情和非常浓郁的流派色彩的一个。他是“七月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原始强力小说”也充分显示了“七月”流派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收获。
路翎,1923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原名徐嗣兴,从母姓。路翎是他1940年在《七月》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首次使用的笔名。在路翎二岁时,父亲赵振寰因故自杀身亡,不久徐氏举家迁南京,其母改嫁。外祖父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舅祖父蒋捷三为苏州巨富,此人即以后《财主底儿女们》中苏州首富蒋捷三的原形。后来,由于舅父等人的争分家产,使显赫一时的家境迅速落入困顿,这给早慧的路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37年冬,路翎一家随继父张继东入川,他曾就读于国立四川中学,接触了现实斗争的血腥与残酷,早年就写出了《秋在山城》、《一片血痕与泪迹》等“充实兼有力”的散文作品。他耽读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的作品,并与同学组织“哨兵”文艺社,旋即开始了正式的小说创作。1940年开始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发表作品,很快地路翎便以惊人的才华,迅速成为“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抗战期间先后出版的小说有《饥饿的郭素娥》(1943)、《蜗牛在荆棘上爬行》(1944),短篇集《青春的祝福》(1945),长篇《财主底儿女们》(第一部,1945),中篇《嘉陵江畔传奇》(1945)等。抗战胜利后出版的小说有短篇集《求爱》(1946),长篇《财主的儿女们》(第二部,1948),剧本《云雀》(1948),短篇集《在铁链中》(1949)等。
路翎的早期作品,大都反映破产农民、矿工、卖艺人、匠人、商贩等下层人民的生活。他正式开始创作的两三年间,在政府经济部设在重庆北碚区的矿冶研究所会计室当办事员,家居矿区,看到了矿工们住破工棚,衣衫褴褛或赤身露体地下矿井,耳闻目睹了矿坑塌方、涌水和瓦斯爆炸等惨事,“看见了它底轰闹的,紊乱的,拼命求生的景状,和坐在办公室里的老父们底悠闲和漠不关心”。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着力于对旧社会黑暗生活本身的揭露,而是试图透过这种描写,寻求出“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的积极解放。”他深入生活,拨开生活的浮面的东西,钻到生活的深处去开掘。他特别看重存在于人民身上的自发的、潜在的、不可压抑的,来自生命本体的力,就是被“七月派”称作“原始强力”的东西。
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就是矿区题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者通过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命运的描写,表现了她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藉此去挖掘生活深处的人性的光辉。郭素娥是逃荒遇匪,被衰老的鸦片鬼刘寿春捡来的女人,她强悍而美丽,在矿区摆香烟摊,以赤裸裸的欲望和期许,狂恋着刚愎而狞猛的机器工人张振山。张振山是一个乖戾的流浪汉,在战争中经历过火灾和刑场,杀死过跟踪他的伙伴的便衣打手,对恶浊的社会投以恶毒的藐视和严冷的憎恨。他与郭素娥的爱也是“毒辣”的,声称不能“让一个女人缠在裤带上”,又严防拘谨、怯懦的农民式工人魏海清染指于她。他对郭素娥说:“象我这样的男人是一个不顶简单的东西。我从里面坏起,从小就坏起,现在不能变好,以后怕当然也不能。”致使郭素娥在阴沉的鸦片鬼家中,绝望地叫出:“有哪一个能救一个我这样的女人呀!”鸦片鬼刘寿春引来保长和光棍,把她绑架到张飞庙,施以惩罚一个犯罪女人残酷的家族刑法。待张振山赶来想带她乘船去闯荡江湖的时候,她已被流氓烙伤,奸死。张振山点燃了小屋,便远走高飞了。魏海清与流氓恶斗,并在酒馆和新年舞龙赛会上,发泄着满腔的屈辱和悲伤。这是一部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作者在这个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中,执意挖掘出蕴藏在人民心中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发反抗黑暗势力的“原始强力”,使人们看到了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深处的“蛮性”。这部小说显示了路翎作为“七月派”小说家的天才。正如胡风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作者“追求油画式的、复杂的色彩和复杂的线条融合在一起的,能够表现出每一条筋肉的表情,每一个动作底潜力的深度和立体。”
紧接着,路翎潜心几年,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财主的儿女们》。这是一部八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全书分两部。第一部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夕,故事主要写苏州巨富蒋捷三的二儿子蒋少祖对封建家庭的反叛、斗争和颓唐、倒退,以及蒋家的儿女们为争夺家庭财产而展开的斗争。第二部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捷三的三儿子蒋纯组在动乱的岁月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胡风曾对这部小说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在这部“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说里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的现代中国历史动态”,侧重揭示“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下的波澜和它们的来龙去脉”(胡风:《财主的儿女们·序》)。这部小说写了七十多个人物,除了蒋家的儿女亲戚外,还有工人、士兵、军官、演员、新闻工作者、教员、学生和乡镇市民等。作者着重描写的是蒋家儿女中的两个青年知识分子蒋少祖和蒋纯祖。
蒋少祖是出身于封建家庭的知识分子,他虽然参加了爱国运动,但是由于没有背叛本阶级,所以后来又成了反动的复古文人。他十六岁离开家庭,到上海读书,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要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大学毕业后和朋友办报纸,攻击旧文化、旧道德,成为蒋家“第一个叛逆者”。但是,大革命失败后,他对革命失去了信心,认为“时日业已消逝,一切都不可复返,人世底事情一无可为了”,于是他开始消沉、颓唐。他跑到日本结了婚,思想更加消极。“九·一八”的前半年,他回到上海,“一·二八”战争和抗日战争时,他虽然又先后“经历到空前的兴奋和紧张”,主张抗日,筹组义勇军,支持学生运动。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又开始渴望安息了。当他取得了社会地位以后,尤其是当上了参政员以后,就完全变得反动了,他为国民党的****投降政策辩护,对封建家庭,也由决裂变成了妥协,由叛逆者变成了孝子。甚至回到苏州老家向其父作了忏悔,继承了父亲的产业,成了反动政客和地主分子,过着贪图安逸,吃喝玩乐的堕落生活。蒋少祖的反动倒退,反映了中国右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封建主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蒋纯祖是一个有爱国正义感而又有着浓厚的个人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在少年时,经历了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感到封建大家庭的“幽暗”、“绝望”,萌发了反封建的思想。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毅然离开了家庭,到上海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此后,虽然遇到过种种挫折和艰难,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甚至犯过严重的错误,但只要想起了“不幸的中国”,就好像听到了时代的庄严命令,直到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蒋纯祖性格中的主导方面,他和蒋少祖在政治上走着不同的道路。但是,蒋纯祖一直背着沉重的个人主义思想包袱,在前进道路上迈着艰难的步子。他经不住残酷斗争的考验,发生动摇,甚至逃跑。他感到周围世界“可怕”、“冷酷”,甚至想到唯有宗教才能够安慰自己的心灵。在人性上,他孤高自傲,喜爱虚荣,脱离群众,脱离集体,他说:“我不同意这个社会里的一切”,“让这个社会群起而攻打我吧!”尽管蒋纯祖在努力追寻出路,但他始终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他的形象说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不克服其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他在革命中是举足艰难的。这样的人不但于革命无益,而且毁灭了自己。《财主的儿女们》是四十年代国统区长篇小说创作的硕果,它具有深刻的意义,是一部成就较高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描写知识分子道路方面,对他的某些缺点缺乏应有的批判,甚至加以欣赏和同情,比如对蒋纯祖的浓厚个人主义、脱离群众、脱离组织和孤芳自赏的思想行为,错误地作为一种“英雄”品格加以歌颂。后来作者对这一缺点有了认识,并作过一些自我批评。
[故事梗概]
财主的儿女们路翎
八十九万言的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上卷,南天出版社1945年11月版;下卷,上海希望社1948年2月版),以苏州巨室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出“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作品的上卷从“一·二八”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蒋氏家族在内外多种力量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通过蒋少祖的活动表现了上海、南京、苏州的蒋家儿女的活动及各自的面貌。蒋捷三同原配夫人生有三子四女,即长子将蔚祖、次子蒋少祖、三子蒋纯祖,长女蒋淑珍、次女蒋淑华、三女蒋淑媛、四女蒋秀菊,他还同一个丫头生有三个孩子。到30年代,蒋捷三已积聚了庞大的家财,成为苏州首富。但他已是年老无力,备受地痞流氓的侵凌;他虽以严格治家出名,但偏偏子女不肖,给他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他年已迟暮,刚愎乖戾,同原配夫人早已分居,原配夫人则同几个女儿女婿和小儿子蒋纯祖住在南京。他也同背叛了他的次子蒋少祖决裂,蒋少祖同妻子陈景惠住在上海。蒋捷三特别溺爱会写一手好诗文的长子蒋蔚祖,把他视为蒋家的希望。然而蒋蔚祖却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十足的废物。他痴恋着出身于流氓成性的暴发户家庭的妻子金素痕,完全被这个贪财放荡、敢作敢为的女人控制。在蒋捷三和泼妇金素痕之间,围绕着蒋蔚祖和财产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相互争夺。最后,金素痕把蒋家财产抢夺一空。蒋捷三去世了,这个富甲苏州的蒋氏家族也风流云散了,蒋蔚祖疯癫了,他离家出走,最后跳崖自杀。
作品下卷从抗战军兴写到苏德战争爆发,主要写蒋家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的曲折生活道路和痛苦的心灵历程,期间也穿插描写了蒋家其他儿女在大后方的平庸麻木的生活。蒋捷三的二儿子蒋少祖十六岁到上海读书,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与封建****的父亲决裂,成为蒋家的第一个叛逆者。可是后来却蜕变成一个好古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虚荣、自私、傲慢,一心一意追求个人名利。从蒋少祖手里接过“五四”个性解放旗帜的,是他的弟弟蒋纯祖。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很早就游离于家庭之外,孤独地寻求自己的生活道路。他先在上海参加抗战,形式危急时逃回南京。南京陷落前夕,他随难民开始了流浪生涯。在武汉,他参加了抗敌演剧队。在演剧队里,他受到队里“左”倾领导的打击,与女演员高韵的爱情关系又告破裂,贫病交加,于是,应朋友孙松鹤之约离开重庆,到农村乡镇石桥场的小学教书。在那里,他与同事同当地地主流氓争斗,被迫回到重庆姐姐家中。姐姐家中平庸麻木的生活使蒋纯祖感到难耐的孤独和寂寞。这时,他的肺病已到了晚期,他扶病赶回石桥场,想重新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却终于不能如愿,在石桥场孤独凄凉地死去了。他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道路和位置。作品第二部辐射面较广,结构上不够紧凑,显得杂乱。
上一篇艾芜的下层人生小说
下一篇钱钟书的《围城》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