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孤岛”文学有特殊时空内涵,它特指从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间,发生在上海外国租界地里的文学活动。这时的上海外国租界地处日军四面包围中,形同孤岛,因此,此地此时的文学,史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利用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环境,创作了当时在国统区和沦陷区都无法完成的作品,其最突出成就有三:
第一,戏剧创作与演出活动十分活跃。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李健吾的《草莽》等影响很大。演出的剧团有上海艺术剧社在内的一百多个剧团。
第二,进步出版事业成绩突出。出版了不少进步书籍:如第一套《鲁迅全集》,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斯诺的《西行漫记》等。这些书籍都是利用孤岛这特殊的地域环境才能出版。
第三,杂文创作空前活跃。创办杂文刊物《鲁迅风》、《爝火》、《世纪风》、《大家谈》等,王任叔、文载道、周木斋、唐?、柯灵合出《边鼓集》。王任叔与阿英还发生过“鲁迅风”的争论。
孤岛文学共存在了四年零一个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上海租界,孤岛时期结束。
沦陷区在日伪统治下,一方面用焚书坑儒的方式禁绝一切“激发民族意识对立”的作品,另一方面大肆鼓吹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写作。作家在言与不言均不自由的情况下,只能在夹缝中挣扎。当时在东北、华北地区坚守文学阵地的作家,都曾有过乡土文学的倡导,其中含有“民族、国家、现实、时代这些意义在内”,是沦陷区人民不屈的民族生存意志与浓郁乡土气息结合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山丁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秋萤的《河流的底层》等。另一些作家则从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发现与肯定来表现“永久的人性”,形成反英雄、反浪漫的主题,形成与“乡土文学”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制约的文学潮流。沦陷区文学的又一个特点是雅俗文学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政治的限制迫使雅文学向市场化转移,这就形成了沦陷区通俗小说创作的繁荣和通俗小说现代化的趋向,出现了以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等的武侠小说,刘云若、予且、秦瘦鸥的言情小说,李健吾、师陀、周贻白的剧作。雅文学的代表作有钱钟书的《围城》,师陀的《果园城记》、《结婚》等小说。张爱玲小说标志着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结合达到新的水平。
上一篇丰子恺、梁遇春的哲理散文
下一篇解放区文学与《讲话》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