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主要散文集有:《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星火集续编》、《何其芳散文选》等。其中《画梦录》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因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1936年度的《大公报》文艺奖金。他在早年向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致力于艺术美的追求。作品中使用新奇的比喻、幻美的颜色和图案、赋予新意的典故、浓丽精致的语言,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散文,流露出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孤寂、忧郁和感伤,带有梦幻的朦胧的色彩。《画梦录》和《刻意集》就属于此类作品。抗战开始和到了延安以后,跳出个人小圈子,现实感时代感增强,创作趋于朴素自然,格调明朗但也没有了精致的作品,比如《还乡杂记》和《星火集》内的散文即如此。《雨前》绘声绘色的描写了雨前大自然的景象,刻画了久旱盼甘霖的动植物的情态,描绘了雨前自然界的各种颜色、音响和图像,渲染了大雨降临前特定时空的氛围,以此含蓄地显示了作者孤独、忧郁的情绪世界,表达了他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渴望。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精到、韵味深长。《黄昏》标志着作者早期思想上处于幻想时期和苦闷时期相交替的分界,围绕着黄昏这一易于引起人们幽思愁绪的特定时间,通过一组别致的意象,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迷茫和追求。《独语》的一支彩笔,驰骋于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间,堆砌出的虽是思想的碎片,却巧妙地表露出抒情主人公这位“倔强的独语者”,为探索人生道路而自我搏斗的心灵。想象空灵美丽,词句精雕细琢,意境幽远深微。
丽尼(1909-1968),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当旁听生。后在武昌、上海、重庆等地从事教学、编辑和翻译工作。曾参加左联。参与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著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译有《前夜》、《贵族之家》等作品。《黄昏之献》是作者第一个散文诗集,多写青春梦幻消逝后的空虚和惆怅,读者可以感到他文字中弥漫的那种忧郁而美丽的黄昏气氛,交织着黑暗与光明,失意与企望。稍后的《鹰之歌》(1936年),开始淡化了“黄昏情绪”,在不断做自我解剖时,也观照周围人生,但大部分笔墨仍用于展示自我心理历程。《鹰之歌》以鹰的被残酷杀害,比况过去与之相爱的一位少女以及他们的恋情被扼杀的悲惨结局,写鹰正是寄托了他对少女深沉的眷恋和思念。作品托物寄情,感情真挚,想象瑰丽,全篇清新秀逸、诗情荡漾。
[作品选析]
鹰之歌丽尼
《鹰之歌》蕴含着一个伤心的故事,一段难分难舍而终于被迫分手的恋情。要读懂这篇散文,先得了解这个故事本身。作者1930年后到上海定居,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这之前,他曾在福建泉州任泉州日报副刊编辑,中学教员,当时他热情如火,风华正茂,有位少女爱上了他,但家里已为她挑选了一个有钱有势的绅士,这位少女在结婚前冒着大雨偷偷找到作者,表示即使作者带她到天涯海角也心甘情愿。遗憾的是作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不让姑娘跟自己到处漂泊受苦,婉言谢绝了姑娘的请求。从此成为作者长埋藏在心中的一个隐痛,一个忧愁的故事。对于该故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文体来表现,可以写成一首诗,可以写成一篇小说,也可以写成一篇叙事散文,但作者写成了一篇富于象征性的散文诗。作者何以做如此选择?或许是作者因为深感痛巨,不愿和盘托出,宁愿用若隐若现的人物,如诗如画的景物,优美感伤的语言,来奏响这支独特的心灵小夜曲,从而给自己和广大读者留出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写好象征性散文诗,一个重要关键是选好生动鲜明的“象征物”。这中间确实大有讲究,选得太神太玄,别人会摸不着头脑,选得太俗太滥,又无美丽可言。作者选了“鹰”作象征物,则可谓是恰到好处,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因为:第一,少女和作者确有一番关于“鹰”的对话,这就使作品留下了人物的剪影和声音,文中感情的涌动也因此有了依据,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境。第二,少女为何这样羡慕鹰?为什么特意向作者问道“你知道鹰是怎样在黑夜里飞的么?”显然是和她想逃出黑暗的家庭这个牢笼有关。可见,是少女把鹰作为象征物在先,作者把鹰作为象征物在后。换句话说,鹰作为象征物,并非作者心血来潮,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懂得作者在“鹰”身上倾注了多深的感情。第三,散文诗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景物写作技能。本文作者的景物描写可谓清丽雅致,富于抒情气息,如文中对榕树的描写就颇为别致:“榕树永远是垂着长须,如同一个老人安静的站立,在夕暮之中作着冗长的低语,而将千百年的过去都埋在幻想里了。”但如果都是这样的景物描写,也会显得静止有余而灵动不足,如今在这如诗如画的背景前突然飞起了一只勇敢的鹰,就如同画龙点睛,化静为动,使整个景物描写显得更有生气了。
上一篇李广田、陆蠡的叙事散文
下一篇夏衍等的报告文学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