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李广田、陆蠡的叙事散文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2011-02-24
14794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自幼家境贫寒,读完县城师范讲习所后,即教小学,后再读师范,并考入北京大学外文系。从这时起,即发表诗文,其作品收入合著《汉园集》,与何其芳、卞之琳合称“汉园三诗人”。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在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之后,先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昆明云南大学任教。著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回声》、《灌木集》、《日边随笔》、《散文三十篇》,小说《欢喜团》、《金坛子》、《引力》,诗集《春城集》、《线秀》、《一滴蜜》、《行云集》,文艺理论批评《文学枝叶》、《创作论》、《文艺书简》等。搜集整理出版撒尼族长诗《阿诗玛》,负责编辑《闻一多选集》、《朱自清文集》。
  李广田以散文家著称。他的散文文笔朴素恬淡,诗情浓郁。前期散文写乡情民俗,杂染齐鲁大地色彩、传播黄河儿女的怨怒。后期散文多了一点时代风云,记录的是抗战足迹。《桃园杂记》是李广田散文的名篇。前面写桃花、桃实、桃香,一派诗情画意,有了这番渲染在前,后面闲暇介绍桃子的种类,就不显得累赘;再说到桃园的荒芜,桃业的萧条,于陪衬中就加强了控诉的力量。《山水》“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山水,有追怀,有想象,于平实中见波澜。赞美劳动,歌颂创造。《日边随笔·序》是一篇重要的序言。它概述了作者散文前后期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及其变化。“日边清梦断”和“日色冷清松”是前期的内容和风格。特点是“梦”和“冷”。后来,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作者由北向南,颠沛流离,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多少荒淫与无耻,多少奉献与牺牲,由此也就改变了他的散文的内容和颜色。这就叫“文变染乎世情”。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1926年起就读于之江大学和劳动大学。1930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浙江、福建等地的中学。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因该社出版爱国反日书刊被逮捕入狱,在严刑折磨下英勇不屈,惨死狱中。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有《罗亭》、《鲁宾逊飘流记》等世界名著。
  陆蠡以散文创作著称。他以精巧的构思,把娓娓的叙述、深挚的抒写与哲理性的思索交融在一起,形成梦幻般的优美意境,委婉细腻,曲折有致,清新醇厚,在思想和艺术上自有一种独特的光彩。《海星》讴歌人间的挚爱深情和天真纯洁的童真心理,清新委婉,寓意深长。《松明》表现了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心志,在凝练隽永的文字中时现孤独的心绪。《囚绿记》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借对北平住处一棵长春藤的深情怀念,寄寓期待光复失地的爱国情思,含蓄地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品格,以小见大,托物抒怀,清丽深沉,朴实凝重,蕴藉有力。在现代文学史上,专事散文创作的并不多,陆蠡则是其中的一个。他刻意追求一种寓浓于淡的素朴境界,他的散文创作经常把朴实的叙述与简约的描绘浑然无间地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特有的醇厚的美感,情真而辞达,在凝练晓畅大言词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囚绿记》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作品选析]
  山之子李广田
  《山之子》为一位登危岩、攀绝壁,采挖百合花养家的哑巴唱赞歌,塑造了一座伟美壮观、庄严肃穆的浮雕像。这是一篇游记。本篇结构看似随便,实则很讲究。全文约五千字,重点写山之子,但真正落实到他身上的文字不足两千。作者先写“快活三里”及其“快活泉”的景色,写“把他们的心事告诉神明”了的香客的微笑和他们篮里的百合花;次借两个小朋友之口,渲染人被草丛中毒蛇缠死的凄惨和采药人被山鬼推下深涧的恐怖。这就是人世。有对幸福的憧憬和甜蜜的微笑,更有毒蛇的嘶语和饿鬼的嚎叫。山之子在这种铺垫之中上场。他住在“升仙坊”,“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自然是青天第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这是写实,又有寓意,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山之子不是神仙吗?是的,他最先身披彩霞最先承受雨雪,他没有凡夫俗子的污垢、浊气,而有玉骨冰心,壮美高洁,令人神往。当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哑巴--山之子的特写镜头。没有写他的肖像,只写了他的工具和采药归来对香客的述说。最后一句哑巴的咿咿呀呀,余音三日绕梁。本文颇具匠心,好像很少写山之子,实则全文都在写他。首尾照应,疏密相间,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品选析]
  囚绿记陆蠡
  《囚绿记》首先令人惊叹的是文章曲折深邃的意境。散文贵在立意,小中见大,是散文创作的传统手法。小而能真,易于表露作者真切的感触,也易于拨动读者的心弦。倘若小而未能见大,则会流于琐碎,缺乏力度,不成格调。作者无疑是深谙散文创作的三味。他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道来,由两枝碧绿的长春藤柔条被幽囚前后情景的叙述,引出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表达了企盼祖国早日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获得解放的心情。文中朴实的叙述,哲理的思考和感情的抒发,构成了浓厚深沉的诗意,曲折委婉,含蓄别致,相当感人。
  这深沉意境的传达还得之于精湛别致的艺术构思。文章写于1938年,当时北平已经沦陷,作者坚守在上海“孤岛”的一个文化岗位上。他对北平的怀念,是与当时在“孤岛”艰难奋斗的特殊心境纽结在一起的。他写北平意在寄托和比兴,揭示的是一种对抗黑暗的力量,一种民族精神,从中勉励自己,寄予自己的殷切企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蠡对北平的感情,不同于老舍。老舍生于斯长于斯,他可以用深情而朴素的语言喊出:“真想北平啊。”而陆蠡却并不熟悉北平的风土人情,因此,他另辟蹊径,选取了自己旅居北平一家公寓时与“绿友”交往的经历为题材,通过对恋绿、囚绿和释绿过程的描写,寄予了曲折含蓄的深意,以阐明主旨。
  在文章中,作者先介绍选定这家公寓的原因便是那里有一片可人的绿影。接着,以具有诗意的语言抒写了绿色对于“我”的宝贵:“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而这象征着生命的绿色又给予“疲累”、“孤独”的“我”以极大的“欢喜”,如“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如“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绿叶成了“和我对语”的朋友。这一层写了“我”对“绿友”的留恋。第二层,写由恋绿而至囚绿。出于对绿色的爱恋,“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里。但这些被幽囚的“绿友”似乎不理解“我”的“爱抚”与“善意”,“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于是,作者感叹道;“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里已为文眼的显示埋下了伏笔。第三层写由囚绿到释绿。着重描写了“绿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怎样深深打动了“我”,终于使“我”向它们致以“诚意的祝福”,嘱咐它们“繁茂苍绿”,期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至此,文章的“文眼”尽显;并且通过文章首尾的照应--“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离开北平一年了。”“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大的背景,使“绿友”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融入了一个廓大淡远的氛围之中。文中“我”的欢喜,“我”的感叹,“我”的祈祝,完全寄予在对常春藤的深切怀念之中,融汇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之中。文章的高妙之处在于不离常春藤,又高于常春藤。文中的叙述真切自然,却处处有比兴、寄托、暗含了对民族气节的颂扬,读后,不能不使人叹服作者用心良苦。
  叙述与抒情的融合,绘画与音乐的交汇,是本文给人的另一美感。叙述与抒情的交替融合,使行文波澜跌宕,曲折起伏,富有节奏感。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在北平一家公寓的一段经历和一些感触,开头实实在在地介绍了选择这间寓所的原因。这段叙述犹如一片平静的水面。紧接着,水面掀起了层层浪花。是绿色触动了作者情感的抒发,他以洋溢着诗意的语言抒写着绿色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欢喜:“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之后,浪花不断扩散。作者将叙述与歌吟熔于一炉,勾勒出常春藤的生长及其被囚后的变化。最后三段平实的叙述使水面复归于平静。情与文的交替融合形成了文章寓浓于淡,寓朴于真的诗韵,读后如同欣赏一曲无言的乐章。
  传统诗画往往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陆蠡可谓深得其妙。在《囚绿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由远及近的镜头。先是一幢公寓的素描,作者的眼光从地面扫过隔壁和天花板,最后落在木格子的窗上。接着,是一幅幅特写:南墙的小圆窗,窗玻璃破碎处的大孔隙,窗外的常春藤,房间里的绿影等。之后,是一幅幅精细的常春藤生长变化图,其中尤以对颜色的描绘最为出色。首先,将绿色嵌于“灰暗”、“黄漠”的对比之中。然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常春藤色彩的变化:“青”、“茂绿”、“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瘦黄”、“苍绿”等等。这篇散文还具有音乐美。这不仅仅体现在叙述与抒情交替而形成的行文节奏上,而且还体现在语言的节奏上。全文多为短句,语句整齐、典雅。如“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拿绿色来装饰我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些诗化的句子优美对称,读来朗朗上口,清丽明快,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美,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下一篇何其芳、丽尼的抒情散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