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文 選
孟 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公元前 372 年,死於公元前 289
年。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
的一位大師。
孟子處於列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代,他提出了"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
反對掠奪性的戰爭等主張。他以"平治天下"為己任,遊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
"仁""義"為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他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諸
侯中選出一個能夠王天下的君主。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混戰,認為他的主張迂闊不切
實際,都不採納,於是他退而與弟子著書,就是留傳到現在的《孟子》。
孟子長於辯論,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為突出,
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於諸子之林,宋始列於經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編入《四書》,
並為之作集注,此後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漸漸多起來。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現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注疏》本(東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宋朱熹的《四書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1]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2]:河內凶[3],則移其民於河東[4],
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5]。察鄰國之政[6],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
[1]孟子在這裏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愛民"臨時措施,與鄰國之政實際上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他認
為治國的根本之道是實行"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國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樑,故又稱梁惠
王。"惠"是諡號。"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後面的"公孫丑"等同),"寡人之於國也"是其中的
一章,題目是編者加的,後面的"齊桓晉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於說"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語氣詞,連用等於說"啦"。"盡心焉耳矣",
大意是:"[總算]盡了心啦。"
[3]河內,指黃河北岸,今河南沁陽縣一帶。凶,荒年。
[4]河東,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部。
|
家的理想。
[9]衣(yì),用如動詞。帛,絲織品。據說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歲,如果養蠶,就可以衣帛,否則只能
衣麻。
[10]豚(tú n),小豬。彘(zhì),豬。畜(xù),養,指養育。
[11]無,通毋。時,指繁殖的時機。
[12]謹,謹慎,這裏指謹慎從事。庠(xiáng)序,都是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13]用孝悌之義反復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復,指反復進行。孝,順從並奉養父母。悌(tì),敬愛
兄長。義,道理。
[14]頒,通斑。頒白,頭髮半白。負,背(bēi)。戴,指把東西頂在頭上。
[15]黎,衆。
[16]然,這樣,指上兩句所說。王(wàng),統一天下而稱王。
[17]之,代詞,賓語提前。
[18]食人食,吃人所吃的東西。檢,通斂,收積、儲藏。
[19]塗,通途。餓莩(piǎo),餓死的人。發,指開倉濟民。
[20]歲,年成。
[21]是,代詞,指上述情況。何,疑問副詞,等於說有什麼。異,不同。殺,指致人於死地。
[22]罪歲,歸罪於歲。
[23]斯,則。
|
上一篇常用字(三)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