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7
255
郭进拴|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 一、创作背景与题旨
开元十二年(724 年)起,李白辞亲远游,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荆门送别》便诞生于此次壮游途中。虽诗题有“送别”,但诗中并无直接送别场景,有人认为“送别”二字可删,然而仔细品咂,“送别”之意蕴含其中。诗人借景抒情,借故乡水送自己远行,抒发对故乡的眷恋。

## 二、诗句解析
###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点明远渡的地点荆门和此行目的——到楚国故地游览。语气兴奋爽朗,荆门之外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故地,也是三国时蜀主刘备起家之处,提及“楚国”能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的联想,为全诗奠定了开阔的历史文化背景。

###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是千古名句,用电影镜头般的手法,描绘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景色。“山随平野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变换真切表现出来,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群山随船行逐渐消失,眼前展现出一望无际的低平原野。“江入大荒流”,“入”字形象生动,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此联不仅写景,还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高度概括了诗人行程的地理变化。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二者各有千秋。

###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人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近景与远景。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强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真切地写了出来。

###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万里”强调行程之远,也体现出故乡水陪伴自己的深情厚谊。

## 三、艺术特色
### 绘景卓越
全诗以卓越的绘景取胜,如同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逼真如画,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能以小见大,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展现出奇妙瑰丽的景象,将荆门一带的夜景和云景描绘得如梦如幻。

### 意境雄浑
诗中景象雄浑壮阔,从连绵的群山到广阔的平野,从奔腾的江水到奇幻的水月云楼,构成了宏大的意境,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 抒情巧妙
诗人将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入景中,借景抒情,又在尾联以故乡水送行舟的独特视角,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总之,《渡荆门送别》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青年李白的才华与豪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