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赠汪伦》鉴赏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游泾县桃花潭时写下的一首留别诗,全诗虽仅二十八字,却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丰富奇特的想象,成为了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 创作背景中的真挚机缘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有一段有趣的佳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泾县豪士汪伦听闻李白南下旅居叔父家,便写信邀请他:“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到后才知“桃花”是潭水之名,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虽被“诓骗”,却也因此大笑,在汪伦常以美酒款待的相处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李白要离开时,汪伦不仅赠送名马八匹、绸缎十捆,还带领一群村民踏歌送行,李白深受感动,遂写下此诗。
## 叙事画面里的惊喜与感动
诗的前半部分是叙事,生动地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李白乘舟将欲行”,起句点明李白是循水道离开,“将欲行”则表明此时轻舟待发,让读者仿佛看到李白在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尽显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忽闻岸上踏歌声”,送行者并未直接出现,而是用曲笔,只写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这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用“忽闻”而非“遥闻”。这句诗虽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汪伦等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的惊喜情态,也许前一晚汪伦已设家宴饯别,且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可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怎能不让诗人激动万分。
## 抒情语句下的深情厚谊
诗的后半部分转为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此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出潭水的特点,又为结句埋下伏笔。桃花潭水的深湛,触动了离人的情怀,让人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自然地将水深情深联系起来。“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但仍不及汪伦对自己的情谊,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确实,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将无形的情谊化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 艺术风格上的独特魅力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赠汪伦》却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它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更能直接感受到李白和汪伦之间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友情。
《赠汪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和李白对这份情谊的感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创作以来,它便广为流传,“桃花潭水”也成为了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让人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真挚友情。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