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赠钱征君少阳》鉴赏
《赠钱征君少阳》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友人钱少阳的一首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第171卷第14首。此诗既表达了对钱少阳的赞扬与期许,也暗藏着李白暮年的雄心壮志和内心的忧愤。
## 一、创作背景与对象
这首诗大致创作于李白晚年。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当时年已八十余,李白在《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中称他“眉如松雪齐四皓”,对他极为推重。由此可见,钱少阳是一位颇具名望且令李白欣赏的老者,李白写此诗既是出于友情,也是对钱少阳怀有的出仕建功抱负的肯定。
## 二、诗歌内容赏析
### (一)首联:“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诗开篇便写“酒”,再点明时间,起势突兀。两句描绘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三月,手持白玉杯独自饮酒的图景。“白玉杯”隐含着对钱少阳隐居自适的高洁品格的称颂,“绿杨”则象征着其生命力的旺盛。白与绿的色调相映,明洁谐调,不仅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钱少阳的征君身份,而且暗示钱少阳虽年迈却犹有壮心。同时,“三月”暮春的点明,为颔联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二)颔联:“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春风余几日”语意双关,既指春光将尽,时日无多,又暗示钱少阳已风烛残年。这样的表达使得后面的嗟老感慨不显得突兀。“各成丝”与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近,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将钱少阳和自己联系起来,自此之后,诗意既是写他人之志,也是述自己之怀,浑然一体。这两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
### (三)颈联:“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变化而来,带有更多无可奈何、借酒浇愁、不得已饮酒避世的感慨,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展现钱少阳的抱负埋下伏笔。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句意相似,都在描绘轻松自得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自然地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的高潮蓄势。
### (四)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此联借用吕尚的典故,吕尚在渭水之滨垂钓,遇到周文王出猎,被聘为师,最终辅佐文王成就大业。这里说如果钱少阳也能像吕尚一样,在垂钓时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那么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如”“犹”二字表明从政立功此时还只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而非实指。这种虚写既符合钱少阳征君的身份,又表现出对钱少阳的赞颂之意。而在这背后,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流露出建功立业“也未迟”的抱负。
## 三、艺术特色
### (一)结构精巧
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首联点明暮春季节,为颔联写感慨做铺垫;颔联紧承第二句,抒发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颈联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同时为尾联的典故引出做准备;尾联巧妙化用典故,收束全诗,诗旨全出,祝愿钱少阳能遇明君建立功勋,也暗藏李白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以暮春暮年蓄势,层层递进,至尾联题旨尽显,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无穷。
### (二)情感含蓄蕴藉
此诗表面上是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实则也融入了李白自身暮年的雄心壮志和忧愤心情。他渴望像钱少阳一样遇到机遇,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却让他的愿望难以实现,这种情感没有直接宣泄,而是通过对钱少阳的期许和典故的运用含蓄地表达出来,余意深长。
### (三)不拘格律
按格律要求,五言律诗应是颔联和颈联对仗。而此诗首联对仗,颔联却不对仗。李白打破了格律的束缚,使自己豪放雄奇的情思与才气得以自由抒发,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综上所述,《赠钱征君少阳》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李白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更反映了诗人在暮年时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