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寄东鲁二稚子》鉴赏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游览金陵时,因思念东鲁兖州家中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而创作的诗篇,形同一封家书,饱含着他对儿女浓烈而深切的爱。
## 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历时十一年的第二次漫游。这一时期他以梁园、东鲁为中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此诗大概作于天宝七载至九载之间。李白二入长安,被赐金还山后回东鲁家中,不久又南下吴越。从天子身边跌落,他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此时夫妻、父子间的亲情便显得尤为珍贵。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对儿女的思念愈发深沉,从而创作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
## 诗歌层次与内容分析
### 眼前景触发忧思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开篇描绘了吴地的春日景象,桑叶翠绿,蚕儿三眠,一片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然而,诗人笔锋一转,由眼前景联想到远在东鲁的家和田地。春天的农事已赶不上,自己在江上漂泊,归期茫然,这不仅流露出对家中农事的担忧,更体现出他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 思乡情化作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南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的心仿佛飞回了家乡的酒楼前。接着,诗人回忆起亲手种下的桃树,一别快三年,如今桃树已与楼齐,而自己却还未归。通过桃树的生长变化,侧面烘托出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久客未归,强化了思乡的愁绪。
### 儿女态尽显深情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这几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女儿平阳折花盼父、泪如泉涌,儿子伯禽与姐姐齐肩,在桃树下无人怜爱的情景。儿女的娇憨可爱与孤独无助跃然纸上,诗人对儿女的牵挂和心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 忧思深付诸笔端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想到儿女的处境,诗人心烦意乱,肝肠寸断。他撕开白绢,写下对儿女的思念,希望能随着汶水传达到东鲁。这两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直接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儿女深深的思念。
##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自然
整首诗语言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以平淡之语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如“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用简洁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女儿的娇态和思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
### 虚实结合巧妙
诗歌由眼前的吴地春景联想到东鲁的家和田地,再通过想象描绘出儿女的生活场景,虚实相生。实写眼前景,为虚写思乡情和儿女态做铺垫;虚写想象中的情景,又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 情感真挚动人
诗人对儿女的思念之情贯穿全诗,从对家中农事的担忧,到对桃树变化的感慨,再到对儿女孤独处境的心疼,无一不体现出他作为父亲的舐犊情深。这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以其质朴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古代诗歌中表达亲情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之外细腻温情的一面。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