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鉴赏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却情深意长,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 一、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 年)秋,当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 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他遇见了虽已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便写下此诗寄赠。
## 二、诗歌原文与译文
原文为:“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译文为:“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 三、诗歌赏析
### (一)情感真挚,直抒胸臆
诗的开篇“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人劈头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自己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今却只能高卧闲居。这一问,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聊,也为下文的思念之情埋下了伏笔。此时的李白,送别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杜甫,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城,生活一下子变得空虚寂寞,他不禁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 (二)借景抒情,渲染氛围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诗人的笔触从主观情绪的抒发转向了客观景物的描绘。沙丘城边的苍老古树,从早到晚都伴随着秋声。古树给人一种沧桑、孤独的感觉,而秋声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这里的景不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心境的外化。诗人通过对古树和秋声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他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 (三)衬托手法,强化思念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自古以来就有鲁国酒薄的说法,而此时在李白看来,鲁酒根本无法让自己沉醉,齐地的歌声也徒有其情。这是因为没有了杜甫这位共赏之人,再好的酒、再动听的歌都失去了意义。诗人运用衬托的手法,以鲁酒和齐歌的无用,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杜甫的思念。
### (四)精妙比喻,韵味悠长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将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比作滔滔汶水,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汶水日夜不息地向南流去,就像诗人的思念之情紧紧追随着杜甫一同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既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又营造出一种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给人以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思念之情具象化,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深沉和强烈。
## 四、艺术特色
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诗人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但却丝毫不显杂乱,反而有一种质朴的美感。前六句看似没有直接提到“思君”,但每一句都在为最后两句的情感爆发做铺垫,直到末二句才豁然开朗,道出“思君”,这种构思既为诗的主旨蓄势,又赋予日常生活以浓浓的诗味。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沙丘城下寄杜甫》。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伟大诗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能领略到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