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7
184
 郭进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创作的七言绝句,约作于公元749年春或753年,是李白在扬州听闻王昌龄被贬后所写。

## 一、意象营造与情感烘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选取杨花和子规这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展现出春光消逝的萧条,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子规鸟相传啼声哀婉凄切,声声“不如归去”更增添了哀伤愁恻之感。这两句诗融情入景,既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又烘托出诗人听闻好友被贬时的黯淡心情,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其事,“闻道”一词表现出诗人的惊惜之情。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当时是偏远之地,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溪深涧险,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才能抵达龙标,路途险远。此句通过对王昌龄赴任路途的描述,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 二、借月抒情与友情传递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后两句寄情于景,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希望明月能带着自己的思念随好友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其孤寂的身影。
在这两句诗中,明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成为了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诗人将抽象的“愁心”具体化,让明月作为情感的载体,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更意喻着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这种丰富的想象,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能够接受诗人的要求,将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 三、艺术特色与深远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融情入景和寄情于景的手法,将对好友的同情与关切之情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又借助明月这一意象将情感传递出去,情感真挚而深沉。同时,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给了王昌龄温暖和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写的《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等诗,都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或许正是受到了李白及其他诗友的影响。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高度评价此诗“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总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情感深挚、意境高远、艺术特色鲜明的诗作,展现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鉴赏

下一篇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