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鉴赏
## 一、创作背景与目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是唐代诗人李白寄给好友元演的诗作。元演当时在亳州(即谯郡)任参军。此诗曾被收入《河岳英灵集》,且诗中提及长安失意之事,因此创作时间大致在天宝三载(744)至十二载(753)间。彼时李白经历了“曳裾王门不称情”的政治挫折,对社会现实和世态人情有了深刻体验,他通过回忆往昔与元演的交游经历,既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借此对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 二、内容结构
诗篇以与元演的离合为线索,共分为四段,详细叙述了两人四次聚散的过程,其中对入京前的游踪描写尤为详尽。
1. **第一段**:追忆诗人在洛阳的放诞生活以及与元演的初次聚散。“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描绘了李白在洛阳时的豪纵生活,他用黄金白璧换取欢歌笑语,连续数月沉醉其中,甚至轻视王侯。在众多贤豪中,他与元演最为投缘,“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后来李白前往淮南,元演留在洛北,两人不忍分别,于是一同踏上寻访仙城的旅程。
2. **第二段**:回忆与元演同游汉东郡,和汉东太守、道士胡紫阳游乐的情景。他们沿着曲折的溪流前行,欣赏到千花盛开、松风阵阵的美景。到达汉东郡后,受到太守的热情款待,道士胡紫阳邀请李白吹玉笙,餐霞楼上仙乐飘飘,宛如鸾凤和鸣。太守醉酒起舞,还将锦袍披在李白身上,李白则醉卧在太守腿上,尽显快意。然而好景不长,众人如星离雨散般很快分别。
3. **第三段**:讲述诗人在并州受到元演及其父亲的热情款待。元演的父亲是并州的官员,勇猛如貔虎,镇守边疆。五月,两人相约渡过太行山,不畏艰险。到了并州后,元演一家以琼杯绮食招待李白,让他乐而忘返。他们时常到城西游玩,在晋祠的流水中泛舟,欣赏美景,还带着歌妓尽情游乐。“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描绘出一幅艳丽的游乐画面。
4. **第四段**:写诗人长安失意后与元演的又一次相逢和离别。李白西游长安,献上《长杨赋》,却未能实现青云之志,只能像谢安一样归隐东山。在渭桥南头与元演相遇,不久又在酂台之北分别。“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以暮春落花的景象,抒发了无尽的别恨。
## 三、思想内涵
乍看之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写了李白青年时代的轻狂生活,包含纵酒挟妓、与道士交游等内容,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但实际上,此诗是李白在政治失意后创作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忆旧游”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当下污浊官场的批判。诗中描绘的恣意行乐的生活,与“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诗中那些不拘形迹的人物,也是对上层社会虚伪与势利的反衬,蕴含着言外之意。
## 四、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且富有变化**:与李白通常“纵逸”的七古风格不同,这首诗按照实际经历如实叙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同时,写法变化多样,有娓娓道来的叙述,也有淋漓兴会的描写。通篇以七言句为主,间杂三、五、九字句,还偶尔出现奇数句,使诗歌在整齐中又有参差之美,最终达到“神气自畅”的艺术效果。
2. **浪漫主义风格**: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通过夸张的描写,展现出他豪迈不羁的性格;“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则运用想象描绘出仙乐飘飘的奇幻场景,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3. **情景交融**:诗人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例如“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暮春时节落花纷飞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离愁别恨,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共鸣。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是了解李白生平及思想的重要作品,它既有李白诗歌纵横奔放的特点,又兼具深沉含蓄的韵味,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