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思〉鉴赏》
《春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写一位思妇春日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了思妇的思念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富有民歌特色。
## 一、起兴别致,融合虚实之景
诗的开篇“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一般兴句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而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十分独特。“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亲眼目睹之景。诗人把目力不及的远景和眼前近景置于同一画面,且都从思妇角度写出,逻辑上似有乖碍,但从“写情”角度却十分合理。
仲春时节,秦地桑叶繁茂,独处此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整日盼望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早日归来。她依据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其的深切了解,猜想远在燕地的丈夫见到碧丝般的春草,必然会萌生思归念头。首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语,自然无痕。诗人借此两处春光,兴发两地相思,将想象、怀忆与眼前真景融合,据实构虚,营造出绝妙诗境。这不仅烘托了感情气氛,更传达出思妇对丈夫的真挚感情以及夫妻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与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呼应,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 二、递进情深,悖理处见浓情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此两句紧承上文,依旧从两地着笔。丈夫春日思归,本应能慰藉离人愁肠,诗中的女主人公按理该欣喜才对,然而下句却以“断肠”承接,看似违背常理。但联系上文兴句细细体会,便能发现这样写使思妇的感情更进一步。
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燕北寒冷,春天来得晚,等到燕北春草刚绿时,秦地的思妇早已历经长久的相思煎熬。所以丈夫“怀归日”正是妻子“断肠时”,诗中看似不合情理之处,恰恰是感情最为浓烈的地方,展现出女主人公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的可贵品质。
## 三、以景寄情,明志自警显坚贞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到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瞬间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春风”在南朝乐府中常是多情之物,李白反其意而用之,少妇斥责春风“不相识”,是她对爱情忠贞的表白,表明不为他情所动。
从艺术角度看,让多情思妇对无情春风发话,看似无理,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思妇情态,却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思妇申斥春风,实则是明志自警。以此结尾,恰到好处,进一步深化了思妇的情感。
## 四、无理而妙,尽显诗歌艺术魅力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常见的艺术特征,在李白这首《春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多处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如燕秦两地景色的搭配、丈夫怀归而思妇断肠、思妇斥责春风等,却更深刻地表现了思妇复杂而浓烈的感情。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细腻的心理刻画,把思妇的痴情、思念、坚贞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春思》以其独特的起兴手法、递进的情感表达、含蓄的象征意义以及“无理而妙”的艺术特色,成为了描写思妇题材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