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山月》鉴赏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全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 一、开篇:壮阔边塞,思乡情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开头四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的辽阔边塞图景。通常文学作品里多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的描写,而此处说“明月出天山”,是从征人的角度出发。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便能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其上的云海,诗人将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的天山组合,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着“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共同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表面上这只是在描写自然景象,实则是征人东望所见,其中蕴含的怀念乡土之情显而易见。月是故乡明,在明月当空之际,征人对关内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风从故乡那边吹来,掠过几万里的中原大地,吹进玉门关,这风带来的或许是亲人的祝福、问候,又或许是相思、怨责,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 二、中间:战事频仍,残酷尽显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四句再现了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时,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概括了边境战事频繁、彼此攻伐的真实情景。
从汉至唐,这里一直是“由来征战地”,诗人把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指明了战争的长期性。无数征人远离家乡,血洒疆场,“不见有人还”则深刻地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前人的《关山月》诗相比,李白谈古议今,将现实战火视为历史烽烟的继续,以铁的事实揭示了连绵不已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体现出大家风范。
## 三、结尾:征人思妇,两地情牵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诗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把征人的思乡离别之情与思妇的哀怨融合在一起,展开了更深远的意境。征人在边塞的痛苦思念,思妇在高楼的孤独叹息,都在这月夜中相互交织,进一步深化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一主题。
## 四、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此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开头的边塞图景描写为下文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做了铺垫;中间的战事描写承上启下,使诗歌从自然景象过渡到社会现实;结尾的征人思妇之情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雄浑壮阔,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主题方面,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征人思妇的离别之情,更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痛苦。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战争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民的同情。李白以其豪迈、苍古、悲壮的诗风,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中,使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