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北风行》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09
503
李白《北风行》鉴赏
《北风行》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秋,游幽州时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出自《全唐诗》。此诗在继承乐府旧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一、主题创新与思想深度
鲍照的《北风行》主题为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而李白的《北风行》则更进一步,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诗人从一个常见题材中提炼出深刻的内涵,使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更高的思想价值。通过描绘思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 二、借景抒情的开篇
诗歌以北方的苦寒之景开篇,这是古乐府常用的起兴手法,但此诗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不仅是起兴,更有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神话传说,描绘出极北之地终年不见阳光,唯有烛龙衔烛发出微光的幽冷严寒之境。虽神话怪诞离奇,但借助读者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接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意境壮阔雄浑。日月不临与北风号怒相互衬托,突出气候寒冷;“号怒”“天上来”极尽北风凛冽之态;“燕山雪花大如席”更是千古名句,大气包举、想象飞腾。此句不单写景,还寓情于景,与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对比,因情思不同而产生不同艺术效果。同时,点明“燕山”和“轩辕台”,将范围从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幽州思妇”。

## 三、生动的人物刻画
诗人运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系列动作,刻画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思妇由眼前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苦寒景象引发对长城丈夫的担心。“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虽未具体描写长城,但通过幽州苦寒的极致描写,使长城的寒冷和征人的困境不言自明,可见诗人剪裁之精妙。

## 四、英武形象与悲剧命运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仅“提剑”一词便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让人对其后来的不幸战死更生同情。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蛛网尘结,“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更添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则将思妇的离愁别恨、忧思悬想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 五、强烈的悲愤结尾
诗的结尾“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惊心动魄。“黄河捧土”用典,黄河不可塞,却说即使可塞,思妇之恨也难消,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悲愤之情的强烈。北风怒号、飞雪漫天的景象,不仅照应题目,使结构完整,更让景与情和谐交融,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如无尽的北风雨雪,“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两句如火山喷射岩浆、江河冲破堤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 六、夸张手法的运用
此诗成功运用夸张手法。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捧土尚可塞”,虽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但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具有生命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艺术效果比写实更强烈。

李白的《北风行》信笔挥洒,时有妙语,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不愧是乐府诗中的佳作,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日出入行》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李白《关山月》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