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玉阶怨》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1
253
李白《玉阶怨》鉴赏
《玉阶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宫怨诗,收录于《全唐诗》。此诗虽曲名标有“怨”字,但诗作中全不见“怨”字,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怨情之深,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一、诗歌原文与译文
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
《玉阶怨》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一样,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诗中的女主人公是皇宫中的苦命女子,她的怨恨是身入皇宫后无奈的共同心声。在外表豪华却实则禁锢人的后宫中,宫女们有着难以言说的苦闷和青春虚度的惆怅,这首诗正是反映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哀怨。

## 三、艺术特色
### (一)侧面烘托,怨在不言中
诗人运用背面敷粉的手法,全诗句句写景,却不见一个“怨”字,但怨情却贯穿始终。开篇“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描绘了一位女子无言独立在玉阶之上,时间之久,以至于冰凉的露水浸湿了她的罗袜。通过露水浸湿罗袜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夜色之浓、伫立之久,从而暗示出女子怨情之深。“罗袜”二字不仅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还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 (二)动作描写,情在细微处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女子因夜深、怨深,无可奈何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但放下帘子后,又不忍让明月孤寂,于是隔帘望着玲珑的秋月。“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是诗家秘传之笔。这一动作看似无意,实则包含着无限幽怨。它是一个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推开愁怨,实际上却使愁怨更深。“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体现了字少情多的特点。女子的忧思徘徊如同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描绘的那样纷至沓来,诗人仅用“却下”二字就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三)以景衬情,意境幽远
“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比正面涂抹更具艺术效果。诗中不见人物的姿容与心理状态,诗人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的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这种写法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了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幽深,体现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

## 四、情感表达
整首诗传达出女子的孤寂、哀怨和无奈。她在玉阶上长久等待,期盼君王的宠临,然而希望落空,只能在月夜中独自承受寂寞。回到室内后,依然无法排解心中的愁绪,隔帘望月,月与人相伴,却更增添了她的孤独感。这种“不怨之怨”比直接抒发怨情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宫女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

总之,李白的《玉阶怨》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宫怨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塞下曲六首》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