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六首>鉴赏》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创作的组诗作品,主题围绕平定边患展开,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 其一:壮志戍边情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开篇便展现出边塞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象。五月,内地正值盛夏,韩愈笔下“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也有“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的描绘。然而,在塞下的天山,却是白雪皑皑,只有彻骨的寒冷。诗人没有细致地客观描写雪景,仅用“无花只有寒”轻淡地表达内心感受。“寒”字隐隐透露出心绪的波动,此时,寒风中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更添苍凉寒苦。春天在边疆难觅踪迹,人们只能从笛曲中去想象、回味。此诗作为五律,突破了格律诗在第二联承转的惯例,顺着首联的苍凉情绪直下,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特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语意从苍凉转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身处边塞天山脚下,战士们的生活紧张而充实。白天,他们在金鼓声中行军作战;夜晚,只能抱着马鞍稍作休息。“晓战”与“宵眠”对应,概括了军中一日的生活,军情的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生动地表现了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则描绘出士卒夜间警备的状态。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借用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直接抒发了战士们愿为国除害、消灭敌人、平定边疆的壮志豪情。
## 其二:报国酬恩志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交代了战争的背景,天朝大军开赴北方荒塞,是因为胡人马匹欲南侵。“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战士们纵横沙场,历经百战,只为报答朝廷的深厚恩情。“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生动地描绘出战士们不畏艰苦的精神,他们在瀚海握雪为餐,在陇头拂沙而眠。“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表达了战士们攻破敌国、平定边疆,让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的心愿。
## 其三:英勇建功心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描绘出战士们骑着骏马,如旋风般驰骋,马鞭挥动,离开渭桥奔赴战场的英姿。“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展现了战士们弯弓射箭、与匈奴作战的英勇场景。“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战斗结束,星芒消散,军营空寂,战争的气氛如沙漠上的雾气般消散。“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借用霍去病的典故,表达了战士们渴望建立功勋,像霍去病一样名垂青史的愿望。
## 其四:闺中相思苦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描绘出边塞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征人在远方的思念。“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在愁苦的时节,闺中女子更加思念远方的征人。“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通过描写秋夜中萤火虫飞舞、月光照在霜闺的景象,烘托出女子的孤独寂寞。“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以梧桐叶的摧残、沙棠枝的萧飒,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哀愁。“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女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征人,却无法相见,只能独自流泪。
## 其五:宽慰思妇情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点明战争的起因,塞虏在秋季南下,天朝大军出征。“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描绘了将军分配兵符、战士驻扎在塞外沙漠的情景。“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边月伴随着弓影,胡霜拂过剑花,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悲壮的氛围。“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劝慰少妇不要长久叹息,战士们尚未进入玉门关,战争还未结束。
## 其六:决胜豪情壮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烽火在沙漠中燃起,照亮了甘泉山上的云彩,渲染出战争的紧张气氛。“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汉皇按剑而起,召回李将军,体现了对战争的重视。“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军队的士气高昂,鼓声在山坡下都能听到,展现出军队的强大气势。“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战士们凭借勇气横行战场,一战就能肃清敌人,表达了决胜的豪情壮志。
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边塞生活。有对边塞恶劣环境的描写,有对战士英勇战斗和艰苦生活的刻画,也有对征人思乡、思妇闺怨的表达,更有对平定边患、建立功勋的渴望。诗歌语言豪放自然,意境雄浑壮阔,情感真挚深沉,既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时代精神,也展现了诗人豪迈的个性和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