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八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6
465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八十五)王昌龄《出塞二首》鉴赏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之称,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二首》是其代表作,下面为大家带来具体赏析。

## 其一:慨叹边战与对良将的期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是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 **时空交织的深沉感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与关塞,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停,突出时间的久远。诗人仅用大笔勾勒,便展现出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引发人们对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之人的联想。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遥远,“人”既指战死的士卒,也指戍守未归的士卒,“人未还”既说明边防不巩固,又表达诗人对士卒的同情。
- **借古讽今与爱国情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实指卫青与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倘若他们健在,绝不许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语带讽刺,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整首诗虽短短四行,却通过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展现出复杂的内容,既有对久戍士卒的同情、结束边防不利局面的愿望,又有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还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

## 其二:战斗场景的生动描绘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
- **战后场景的渲染**:“骝马新跨白玉鞍”,枣红马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便骑着它投入战斗,展现出战士的英姿飒爽。“战罢沙场月色寒”,战斗结束时天色已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寒”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渲染出战斗的残酷和战后的凄凉。
- **战斗激烈的体现**:“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出将士们的英武气概和胜利者的神态,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与紧张。

《出塞二首》,一首从宏观角度表达对边塞战事的思考和对良将的期盼,一首从微观角度描绘战斗场景,展现战士的英勇。两首诗都体现了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不愧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八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八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