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五)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鉴赏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其空灵的笔法、悠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超脱尘世境界的追求。
## 一、创作背景与诗境初览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晚泊江边眺望庐山,发思古幽情而作此诗。诗中,诗人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上行舟、晚泊望山的画面,将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二、上半首:空灵叙事,直写“望”意
诗的开篇“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挥,勾勒出一片广阔的天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却未曾遇到一座名山,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将诗人对名山的热切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挂席几千里”,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悠然行舟于浩渺江面上的情景,心境也随之开阔。而“名山都未逢”,则为下文见到庐山香炉峰的惊喜埋下了伏笔。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始见”二字轻轻点染,生动地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此前的长途跋涉,都在这一刻化作了对庐山的惊叹。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间含蓄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 三、下半首:意中所想,透出“望”情
上半首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香炉峰上缭绕的烟云,诗人的思绪飘向了远方。他想起了东晋时期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表明诗人读过慧远的传记后,对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心怀倾慕与怀念。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东林精舍近在咫尺,但远公早已作古,诗人只能听到日暮时分传来的钟声。“空”字意味深长,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情感。山寺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氛围,给人带来忧郁感和神秘感。这钟声仿佛穿越时空,将诗人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过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 四、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长途旅行中未遇名山与在浔阳见到庐山的对比,突出了庐山的珍贵和特殊。同时,诗中以空灵之笔写景抒情,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宁静。
整首诗情感细腻而深沉,既有对名山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超脱尘世境界的向往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之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染力。清人王士禛誉之为“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可谓恰如其分地评价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