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四)《孟浩然<留别王维>鉴赏》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的五言律诗,作于公元734年。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抒发了他无人援引、怀才不遇的哀怨,以及不忍与好友分别的留恋之情。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孟浩然四十岁时到京师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及第。又据《新唐书·孟浩然传》,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恰逢玄宗到来,孟浩然藏于床下,后玄宗得知并让他出来,还问其诗作,当听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不悦,将他放还。在此背景下,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又不舍与好友王维分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语调低沉,充满了怨愤、无奈与惆怅,奠定了一种感伤的情感基调。
## 二、诗句赏析
### (一)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此联描绘了落第后的冷落景象。“寂寂”二字,既实写门前车马稀疏、门庭冷落的场景,又虚写诗人内心的落寞与孤寂。一个落第士子,无人理睬、无人陪伴,只能每日孤单地空手而归。“竟何待”则表达出诗人在考试不中后的绝望与迷茫,长安虽繁华,却已无他的容身之所,自然萌生出归乡之念,这是他失意后的必然想法。
### (二)颔联:“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芳草”一词源于《离骚》,王逸认为其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在此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已考虑归隐山林,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然而,“惜与故人违”又体现出他对与王维分别的不舍。“欲”和“惜”两个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向往归隐的宁静,又难以割舍与好友的深厚情谊,深刻地反映出他的惜别之情。
### (三)颈联:“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说明了诗人归去的原因。“当路”指当权者,“假”有宽假、优容之意。诗人感慨当权者无人愿意提携自己,表现出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深切体会。“知音世所稀”则强调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太少,而王维便是其中之一,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觅的社会现实。此联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愤与辛酸,在封建社会具有典型意义,容易引起有类似遭遇者的共鸣。从结构上看,这一联是全诗的枢纽,承接上文落第后的失落,引出下文归隐的决心。
### (四)尾联:“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既然无人引荐、知音难寻,诗人只好决定守着寂寞,归隐故乡。“只应”二字,表明他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后,认为归隐是唯一的选择,有一种无奈与决绝。“还掩故园扉”描绘出他关闭柴门、与世隔绝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他归隐的决心,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悲凉与落寞。
## 三、艺术特色
### (一)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浅显直白,如同口语一般,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例如“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落第后的凄凉景象;“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直接抒发内心的怨愤。这种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体现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 (二)对偶特点
作为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天成。如“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虽对仗不十分严格,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毫无生硬之感,展现出一种随性自然的艺术效果。
### (三)情感表达
诗人将自己的怨愤、无奈、惜别等复杂情感融入诗句之中,感情真挚动人。从落第后的失落,到对归隐的向往与不舍,再到最终归隐的决绝,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 四、总结
《留别王维》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己落第后心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好友的留恋之情。整首诗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孟浩然诗歌独特的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