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三)《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鉴赏》
《与诸子登岘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因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然而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当时他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便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借古抒怀写下了此诗。
## 二、诗句解析
###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这两句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诗人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可逆转,过去的一切都已消逝,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 颔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此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承接“古”字,“我辈复登临”承接“今”字。这里的“胜迹”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诗人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记载,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其伤感情绪便来自今日的登临。
### 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这两句写登山所见。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使人感到了水“浅”;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诗人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秋的凋零之景,让诗人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 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此联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所以“读罢泪沾襟”。
## 三、艺术特色
### 借古抒怀,情景理交融
全诗借凭吊羊公碑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首联和颔联富有哲理,阐述了人事代谢、古今变迁的道理;颈联描绘了冬日登山所见的萧条景象,以景衬情;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读碑后的伤感之情。诗中写景、抒情和说理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 语言平淡,韵味深远
孟浩然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此诗亦是如此。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却能以平淡的语言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悲愤,读来韵味悠长,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与诸子登岘首》是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孟浩然诗歌的独特风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