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远别离〉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07
764
《李白〈远别离〉鉴赏》

《远别离》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以前。此诗借古题以讽时事,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君失权、政治昏暗的深切忧虑,展现出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预见性。

## 一、创作背景与主旨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擅权,政治腐败黑暗。李白忧心国家命运,便借《远别离》这一古题来讽刺现实,旨在告诫人君要警惕失权的危害。

## 二、整体结构与情节
诗以叙述娥皇、女英与舜帝的别离之苦开篇,“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诗人点出潇湘、二妃后发问,立刻唤起读者对这一古老悲剧传说的凄迷感受,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接着描绘二妃恸哭远望的场景,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终结,让悲剧故事笼罩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 三、艺术特色
### (一)比兴手法与象征意义
诗中运用了大量比兴手法。如“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表面上是渲染潇湘一带景物的阴沉惨凄,实际上象征着当时皇帝昏聩、政局阴暗,如同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海水直下万里深”则以海水之深比喻生离死别之苦,形象而深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将帝王失权比作龙变成鱼,奸臣掌权比作鼠变成虎,生动地揭示了人君失权的严重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 (二)情景交融与情感表达
诗人巧妙地将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在描写潇湘一带的景色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忧虑。如“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诗人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想要进谏却又无奈的心情,又通过“雷凭凭兮欲吼怒”暗示朝廷上有权势者的威吓,同时与前文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三)传说引用与历史反思
诗中引用了“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以及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的故事。这些传说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借古讽今,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则通过对舜帝孤坟难寻的疑问,进一步渲染了悲剧氛围,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 四、思想价值
《远别离》反映了李白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他预见到人君失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唐玄宗的昏庸和权臣的专擅表示不满和忧虑。诗中体现出的政治敏感性和预见性,使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为后人提供了历史借鉴。

## 五、语言风格
整首诗语言古朴、苍劲,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诗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与诗歌所表达的悲愤、忧虑之情相契合。同时,诗中运用了楚辞的风格,如“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李白的《远别离》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技巧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李白《蜀道难》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