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行路难》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09
574
李白《行路难》鉴赏
《行路难》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经典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后世熟知。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当时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已两年,却因权臣谗毁排挤,未能实现政治抱负,最终被“赐金放还”。诗中以“行路难”为核心意象,将现实的挫折与理想的执着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世界。

## 一、情感脉络:从苦闷到挣扎,再到昂扬
全诗以“宴饮—迷茫—挫折—希望”为线索,呈现了诗人情感的剧烈波动。
### 苦闷的开端
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丰盛宴席反衬“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反常举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细腻刻画了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享用的苦闷。本应欢庆的场合,他却陷入“心茫然”的状态,凸显了政治失意的压抑。
### 挫折的象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自然景象喻人生困境。“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阻碍,李白入京后本想施展“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却被变相驱逐,恰如黄河冰封无法渡越、太行雪满难以攀登。这两句将抽象的挫折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希望的转机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姜尚(磻溪垂钓遇文王)、伊尹(梦舟过日边遇商汤)的典故,暗示自己对重新得到重用的期待。诗人从现实的苦闷中暂时抽离,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获得信心,情绪稍有回升。
### 迷茫的追问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以反复的感叹和“多歧路”的比喻,将诗人拉回现实。眼前的道路千万条,却不知哪一条通向理想,这种彷徨与之前的希望形成对比,凸显了内心的挣扎。
### 昂扬的宣言
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长风破浪”(宗悫少年时的志向)喻指实现理想的决心,“云帆济沧海”则象征未来的光明前景。尽管前路艰难,他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冲破阻碍,抵达理想的彼岸,展现了倔强自信的性格。

## 二、艺术手法:浪漫与现实的交融
### 夸张与比兴
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夸张手法极写宴席的丰盛,突出“盛筵难再”的反差;“冰塞川”“雪满山”以比兴起兴,将自然险阻与人生挫折关联,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 用典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长风破浪”,借古人之事寄寓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表现力。
### 节奏与韵律
诗句长短不一,节奏跌宕起伏,“行路难!行路难!”短句反复,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全诗韵律灵活,随情感变化而转换,使诗歌富有音乐美。

## 三、主题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辅弼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现实却残酷地粉碎了他的梦想,使他陷入苦闷与迷茫。然而,李白并未被挫折打倒,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乐观自信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魅力,也反映了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行路难》以其强烈的情感、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坚守理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将进酒》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李白《日出入行》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