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鉴赏
《蜀道难》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此诗袭用乐府古题,以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想象,生动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的忧虑与关切。
## 一、整体结构与线索
全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进行描写,以展现蜀道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咏叹反复出现,如同乐曲的主旋律,贯穿全诗,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也成为划分诗歌层次和深化主题的关键线索。
## 二、各部分内容赏析
### (一)蜀道开辟之难(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连用三个叹词,极言蜀道之难,以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诗人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部分犹如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 (二)蜀道行走之难(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 **山势高危**:诗人运用夸张和神话相结合的手法,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直写山高,还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此外,诗人借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突出人行走蜀道的艰难。
2. **旅途凄凉**:“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 (三)国情险恶之难(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
诗人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告诫当局应好好用人防守,同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
## 三、艺术特色
### (一)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
诗人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如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为蜀道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诗歌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 (二)大胆的夸张手法
诗中多处运用夸张手法,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连峰去天不盈尺”等,突出了蜀道的艰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三)散文化的语言形式
诗歌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短句急促,长句舒缓,相互结合,高低起伏,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而且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语言风格,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激情及其情感的起伏状态。
## 四、主题与意义
关于《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内容来看,诗人在歌咏蜀地山川壮秀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的忧虑与关切,告诫当局应重视蜀地的防守。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让读者既感受到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又能从中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它是李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