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战城南》鉴赏
《战城南》是乐府古题,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李白以此为题创作的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穷兵黩武政策的批判。
## 一、创作背景
唐开元、天宝年间,战事频繁,帝王企图逞威他国,多次发动征伐战争,却屡遭失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诗人李白忧国悯民,对这种穷兵黩武的政策深感愤慨,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从而创作了这一名篇。
## 二、内容分析
### (一)战争的持久与广泛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诗的开篇,诗人用素描的手法、陈述的语句,描写了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和地域之广。“去年”“今年”的表述,暗示了战争年年不断,“桑干源”“葱河道”“条支海”“天山”等不同的地点,展现出战争范围的辽阔。“洗兵”“放马”看似是战争间隙的和平景象,实则衬托出战争的漫长和将士们的疲惫。一个“尽”字,预示了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精兵猛将也会在连年征战中变成劳师疲旅、残兵羸卒,无法再继续征战他乡。
### (二)战争的残酷与匈奴的习性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匈奴人专事攻伐和射猎,不事稼穑,在他们的领域中,只有狂风、黄沙和白骨。诗人以此类比,把战争的残酷和最后结果形象地显现出来。这不仅是对匈奴习性的描述,更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揭示,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和荒芜。
### (三)历史的延续与战争的无休止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秦王朝为抗击胡人入侵,筑城自卫;汉王朝为了同样的目的,在秦人的长城点燃了烽火。这两句表明,从古至今,边疆上的烽火从未熄灭,征战也没完没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强调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长久的。
### (四)战场的惨状与将士的无奈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这几句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状,战士们在野战的格斗中死亡,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而将军们在这场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徒劳和残酷。
### (五)对战争的反思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指出兵器是凶器,圣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这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批判。
## 三、艺术特色
###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运用了多种对比,如战争的持久与将士的衰老对比,和平景象(洗兵、放马)与战争残酷的对比,历史上的筑城御敌与现实中烽火不息的对比等。通过这些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二)生动形象的描写
诗人对战场的惨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如“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残酷。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
### (三)语言质朴自然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使诗歌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四、主题意义
李白的《战城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批判。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