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臧克家的乡土写实诗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2011-02-24
13529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出身于农村破落的封建家庭,对农民生活有较多了解,使他成为30年代以诗来回忆农村生活,描写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经参加过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经历过流亡生活。人生的坎坷在他的诗中打下了烙印。在创作上,他得到闻一多的帮助和鼓励,由于他喜爱古典诗歌和民歌,又受益于新诗,在艺术上显示出朴实、真切、含蓄、凝炼的特点。
  1933年出版的《烙印》是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他的最有影响的诗集。诗集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北方农村破产的惨状,反映离乱中农民的痛苦的挣扎。诗人凭借对生活“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将现实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他说过:“我曾写下了《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臧克家:《十年诗选·序》)。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他又指着“希望”说道:“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曾给他们一次圆满。”希望既是一张永不兑现的空头支票,因此,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时时小心翼翼。这是一个在布满陷阱的羊肠小道上小心谨慎,甚至战战兢兢地迈着脚的人物。在这类诗中,臧克家并没有正面描写社会现实,但从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难想象社会生活的险恶。而对这样的生活,臧克家在诗中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这种“坚忍主义”,既包含着他受农民思想性格的影响,也是他描写农民时的一种眼光。所以他的名篇《老马》,被人们视为描写农民命运的,诗人自己却说是写他的生活态度的,“老马”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咽泪的形象,便是“坚忍主义”的具体显现。
  臧克家“生于穷乡,长于穷乡”,接触过农民,而且爱农民,因此在《烙印》和其他诗集中有大量的写农民或其他下层劳动者的诗篇,其中特别描绘了农村在军阀混战和阶级压迫下的破败。《难民》写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农民,设置了黄昏的特定情景,表现他们无家可归,前路茫茫的惨状。《村夜》则写出动乱年代屡遭突劫的农村,突出了农民的恐怖感。诗人也写农民受欺压的痛苦,如《老哥哥》,表现农民受地主的欺骗,把一生的精力耗尽后,便被一脚踢掉。
  自《烙印》出版后,诗人一发而不可收,一连写出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诗集,诗风向博大雄健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在抗日前方度过了近5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诗篇,发出了时代的强音。相继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随军行》、《淮上吟》、《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等诗集。这个时期的诗歌的题材更加广泛,有许多是歌颂抗战军民的斗争的,表现出兴奋热烈的情绪,充满了战斗的希望和信心;有的以悲愤、凝重的笔调描写了天灾人祸给劳动群众带来的痛苦;有的则通过描写农村生活的泥土气息,抒发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感。其中《泥土的歌》是这时期唯一与前期的《烙印》风格相类似的作品,作者将之与《烙印》并称“一双宠爱”。1942年,诗人到重庆,参加了文协的工作,国民党统治区寒冷窒息的政治空气,民不聊生的现实和万众切齿的群众情绪,都给诗人以实际的教育。“凭亲身的感受,满腔的愤怒”,他写了为数不少的政治讽刺诗,大都收入《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三本诗集中,呈现出另一种声音,另一种类型。
  臧克家的诗以其对农民生活执着的关注和诗中散发出来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在20世纪中国诗坛享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赞誉,对于扭转30年代中国诗坛萎靡、浮躁的诗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茅盾在评价《烙印》时说:“没有一首诗描写女人的’酥胸玉腿‘,甚至没有一首诗歌颂恋爱,甚至也没有所谓’玄妙的哲理‘,以及什么’珠圆玉润‘的词藻”。“只是用了素朴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茅盾《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朱自清指出,臧克家的出现,使得中国新诗史上“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朱自清《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
  在艺术方面臧克家的诗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构思上,有的诗人是把情绪往外铺张,臧克家则是往紧里收缩,力求凝炼、集中、精粹。如《老马》只用8句诗,用马头的一俯一仰,既概括了某种类型的农民的特性,又能鲜明地表现一种人生观。《三代》实际上只用三句诗。《渔翁》则用四句诗:“夕阳里载一船云霞,/静波上把冷梦泊下,/三月里披一身烟雨,/腊月天飘一蓑衣雪花”。从春到冬,从早到晚,概括了渔人的生活。《村夜》写动乱的乡村,未曾用一句诗、一个字去写军阀混战,土匪抢掠,只短短数言,写农民“把心和耳朵连起,/机警地听狗的动静”,把紧张、恐怖的心态突出,已足见他们生活的不安。
  臧克家的诗追求凝炼含蓄的美学风格,在描绘现实时真正做到了精雕细刻。遣词造句,都苦心经营,追求新颖、独特、形象化。诗人曾说:“对于锤炼字句,我一向是不放松的。”虽然有时雕琢过显,略感不自然,但并无太文、太累之感。如《难民》中用“坠地”、“溶尽”写时光,用“牵动”眼光、“推入”朦胧、“牵回”异乡,写流浪者的心态等等。这些动词都在诗句中格外亮堂,使诗句更有力度。又用“沉重”形容“身影”,写“凄凉”可以被“支撑”,这种修辞上的搭配,也使诗更有形象性。诗人偶尔地吸收一些象征派的手法,如“清水窒死了黑的呼吸(《吊八百死者》),”像鞭梢下的螺旋--在夜的尖上痛苦抽我“(《螺旋》)等。闻一多曾极有见识地以苏轼与孟郊的对比来说明臧克家的艺术特色。臧的诗缺少豪放派的苏轼那种雄奇丰姿,然而却有孟郊的生活里磨出来的功力,他应属于新诗中的”苦吟派“。
  臧克家写诗求严谨,但他反对形式上追求整齐,又反对完全散文化。他的诗在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成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有力的记号“(臧克家:《十年诗选·序》)。他的诗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的趋向。
  臧克家在三十年代中国诗坛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表现内容看,他的诗接近于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但没有了他们那种宣泄式的歌唱;从语言的精炼和诗形的整齐看,又接近于新月派的诗,但明显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倾向;从暗示、象征的运用和意象的选择看,又与现代派诗相通,但一扫现代派诗歌凄迷之风。臧克家对于扭转三十年代不良诗风,使之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品选析]
  老马臧克家
  《老马》是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中的一首精品,它写于1932年4月,闻一多先生曾把它介绍给《新月》杂志发表。
  自从《老马》问世以来,一般评论者和文学史家以及教材中的提示,都把诗中的老马看作农民形象,有的说这首诗是用”沉重的笔触来刻画中国农民的命运“,有的说:“这里歌咏的是匹老马,轭下的生活却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民背上的苦难重荷”。然而臧克家本人在《关于〈老马〉》一文中却说:“《老马》这诗,写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我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匹命运悲惨令我深抱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有一种压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这时的思想、情感与受压迫、受痛苦的农民有一脉相通之处,对于’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亦然。因此,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是写了我自己”。又说:“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说《老马》写的是农民,他说《老马》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第三者说,写的就是匹可怜的老马,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其中三味听凭读者去品评”。
  因此,大多数评论者把“老马”理解为农民形象是有一定道理的。读者通过这短短的八行诗句,仿佛看到了旧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的重轭下当牛做马、茹苦含辛的生活。残酷的封建剥削就像沉重的“大车”压在背上,“扣”进“肉”里;农民的背被压弯了,“头沉重地垂下了”,但是剥削者仍然敲骨吸髓,举着鞭子,劈头盖脑地抽打他们。农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无边的苦楚无处诉说,“有泪只往心里咽”。他们在重重灾难道道鞭影下,还是“抬起头望望前面”。前面究竟是光明的前景还是苦难的深渊?诗人没有指明,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体味出诗人对劳苦农民的真挚的爱,对剥削者、压迫者强烈的恨。
  这首诗高超的表现技巧也是令人赞叹的。全诗通过比喻和暗示表现主题,既不直接描绘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命运,也没有直接抒发对农民悲惨处境的同情,而是以老马饱含辛酸泪的形象来暗示中国农民的遭遇。诗句含蓄凝炼,在字句的推敲凝炼上显示出很深的功力。在动词的运用上特别精彩传神,如“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两句,其中的“扣”字、“飘”字看来平易,实际上都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既准确、逼真,又生动、传神,此外,全诗句式整齐,音节对称,押韵规则,读起来琅琅上口,从中可看出诗人追求格律化的努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殷夫、蒲风的政治抒情诗

下一篇戴望舒的现代派诗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