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巴金的小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的以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冲突为题材,有的则以描写人物的生活琐事、个人悲欢为内容,有的直接反映时代冲突和社会矛盾,有的则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一个家庭的窗口再现整个社会的风云变迁。综观巴金的小说创作,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还是后者,即他的家庭题材小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家》和《寒夜》。
《家》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不仅开创了巴金家庭问题小说的先河,而且成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它以鲜明的反封建战斗倾向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新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名著,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爱。
《家》的写作开始于1931年初,同年4月以《激流》为名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时,改名《家》。《家》的问世虽然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十年之后,但是封建势力依然盘踞着中国的城镇与农村,其幽灵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游荡,继续摧残、吞噬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为了“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去了青春的青年”,“为了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巴金完成了这部现实主义的名著。作者怀着对封建主义的满腔义愤,通过封建大家庭高公馆的衰亡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和礼教虚伪、野蛮、残忍的本质,愤怒控诉了它们血淋淋的吃人罪行,并预示它们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作者又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心情,热情歌颂了高公馆中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熏陶下的觉醒和成长,表现了他们民主意识的不断增长及其不可战胜的力量。
《家》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根据他们在高公馆中的身份与所处地位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系列:一是封建统治者、卫道者的形象系列;二是封建制度叛逆者的形象系列;三是封建制度受害者的形象系列。
《家》中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的形象系列,包括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陈姨太太及冯乐山等。他们各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多方面表现了濒临灭亡的封建势力的本质特征。其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高老太爷。
高老爷作为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他有无上的权威,不仅掌握着高家的政治经济大权,而且掌握着高公馆上上下下每个人的生死去留的命运。他极端专横,他说的话就是法律,不容任何人更改;他的决定就是圣旨,不准任何上违抗。他的口头禅是:“我说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怎样做!”为了早日实现他四世同堂的美梦,他一句话就断送了觉新的前途,拆散了觉新与梅的姻缘,在事业与婚姻上给觉新造成双重悲剧。更为残酷的是,他竟把鸣凤像一件礼物一样送给冯乐山作妾,当鸣凤被逼死后仍不肯罢休,又逼婉儿去“顶替”,其野蛮残忍实在令人发指!他还逼觉民与冯家嫁不出去的侄孙女成亲,并扬言觉民如不从就由觉慧“顶替”,足见其专横独断的本性。
高老太爷在儿孙面前常常以卫道者的面孔出现。他大骂学生的爱国活动是“目无法纪”,攻击传播新思想的学堂“坏极了”,只制造出一些“捣乱人物”。为了对抗新思想,他拼命用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教条教育子孙,宣扬什么“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等陈腐说教。其实在道貌岸然的假象背后,他的生活荒淫糜烂,灵魂丑恶,不仅年轻时生活放荡,垂暮之年还娶姨太太,玩花旦,足见其虚伪的嘴脸。然而,封建主义的末日来临了,作为封建势力代表的高老太爷,他一出场就已老态龙钟,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尽管他仍顽固挣扎,然而终究阻挡不住时代激流的前进。高老太爷这具腐朽的封建僵尸,终于在年轻一代的反叛声中呜呼哀哉了。
高老太爷这一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封建势力专横、残暴、虚伪腐朽的本质特征及其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人们认识封建主义本质的一个极好的反面教员。
在《家》封建叛逆者形象系列中,有觉慧、觉民、琴等,他们在五四新思潮的激励下先后觉醒,逐步展开了反抗封建家族制和礼教压迫束缚、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掘墓人。这一形象系列的代表人物是觉慧。
觉慧是高公馆中的第一个觉醒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的觉醒主要是由于五四科学民主思想的启发和熏陶。五四运动的爆发给正在学校读书的觉慧带来了新的精神食粮。《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传播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以及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他,成为他的精神主宰。这时候,他开始觉得这个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是“埋葬青年人的青春和幸福的坟墓”。生活在里面的人“就跟在监牢里的囚犯一样”。对于高公馆中的精神主宰封建礼教,他认为“不过是教人怎样做奴隶罢了”。对于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觉慧第一个表示怀疑,并对其旨意进行了抵制。
民主意识的觉醒激起了觉慧满腔的反封建怒火,使他以“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态度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他公然违抗高老太爷的禁令,加入反封建军阀的学生斗争,并主办《黎明周报》,批判封建思想。他公开谴责封建包办婚姻制造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的罪行,控诉高家残害鸣凤和婉儿的无耻行径,并为自己无力救助她们深感内疚。高公馆中青年一代的一幕幕悲剧深深教育了觉慧,使他的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他敢于公开向高老太爷宣战,支持觉民抗婚,使觉民避免了重蹈觉新悲剧的覆辙。他不顾高家长辈们的威胁、恐吓,义正辞严地驳斥和抵制他们制造的“捉鬼”闹剧和所谓“血光之灾”的荒诞邪说。最后他第一个喊出了“我要做一个叛徒”的呐喊,并带头冲出高公馆这座封建牢笼。
觉慧不仅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同时又是新生活的执着追求者和探索者。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话“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成为他生活的座右铭。他不仅自己起来,而且同情和支持其他青年的反迫害斗争。他同情和怜悯高公馆里的被压迫被损害者,甚至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同丫环鸣凤相爱。在反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他逐步懂理了:新生活的获得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为此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作为剥削家庭的叛逆者,觉慧身上还不可避免地带着他脱胎而来的那个阶级的痕迹。他在关键时刻决定放弃鸣凤以及在高老太爷弥留之际的痛惜怜悯之情,都说明他与那个旧阶级在感情上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他心目中新生活的理想仍是很抽象很渺茫的,要真正走上实现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觉慧还要经过艰难的跋涉。
觉慧是新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反封建战士的形象。这一形象在民主革命时期曾鼓舞不少青年冲破家庭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直到今天,他仍然鼓舞着青年人争取爱情自由和生活幸福的斗争。
在封建制度受害者的形象系列中,既有像鸣凤、梅芬、瑞珏那样活活地被折磨而死的弱女子,也有像觉新那样人虽活着,但已丧失了青春,埋葬了理想,扭曲了灵魂的高家大少爷。从一定意义上讲,觉新的悲剧更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家族制与礼教的罪恶。
觉新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牺牲者的典型。他本是和觉慧同时代的青年,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礼教的熏陶却把他塑造成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他在年龄上虽还很年轻,思想上却已经相当衰老;他虽有自己的理想、爱好和追求,但在关系到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却事事服从家庭的安排和他人的摆布;他深受封建礼教之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用礼教害人;他在灵魂深处同情觉慧等的叛逆行为,却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他们的压制和迫害活动。在高公馆新旧势力的斗争中,他成了一个被“夹在中间”的人物。他把难言的苦衷深埋在心底,以“作揖主义”和“勿抵抗主义”在夹缝中周旋,以健忘和自欺来麻醉自己。他渴望婚姻自主和爱情幸福,与姨表妹钱梅芬从小青梅竹马,但他又屈服于礼教与和家庭的压力,不得不接受父亲用拈阄的方式给他另娶的配偶瑞珏,与梅表妹分手;他曾有过上大学出国深造做化学工程师的理想,但中学毕业后又屈从祖父的安排而辍学,承担起管理这座四世同堂五房合居的大公馆的沉重担子,使自己的理想化为泡影;他厌恶这黑暗大家庭中互相仇恨、勾心斗角的内幕,却又竭力维护它的封建秩序;他真诚地关心弟弟妹妹们的未来和幸福,却又不时地用封建礼教和家规来约束他们。尤其是他受命去以现身说法劝觉民接受冯家的婚事以及送瑞珏到城外生产等情节,最生动的表现了他的“两重人格”和“勿抵抗主义”。觉新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是《家》中性格最丰满的人物形象。
觉新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性格怯弱的人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压迫下个性被摧残、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的悲剧。这种悲剧从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封建主义血淋淋的吃人本质。觉新的形象在新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家》作为巴金家庭问题小说的第一部和代表作,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再现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透过一个家庭的兴衰演变映照出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趋势。作品的情节、场面、矛盾冲突基本上都置于高公馆内,而且多是叩头、请安、祝节、庆寿、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等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公馆外的情节场面只作为背景陪衬并且多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种结构安排使作者得以调动他丰厚的大家族生活的切身体验,将大家族内部矛盾揭示得更为真实深刻。而这种矛盾冲突由于有馆外的环境气氛的烘托和陪衬更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真实性和典型性,使作品描写的一个家庭成为某一时代整个社会的缩影。
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排斥功利性和倾向性。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巴金在《〈家〉重印后记》中曾说过:“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和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我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挣扎。”作家创作时这种强烈主观感情必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如对高老太爷、陈姨太太及克安、克定们的揭露鞭挞以及对鸣凤、梅芬、瑞珏等受害者的同洋溢于整个作品。尤其是鸣凤之死的描写,感情色彩最浓烈,读来裂人心肺、催人泪下,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家》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家》中刻画了那么多人物,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品将一组组性格上有某些相似点的人物进行对比描写,使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对照映衬中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如觉慧、觉民、觉新是同胞兄弟,有许多共同的遭遇,然而作品通过这三兄弟对学生运动、鸣凤悲剧、觉民抗婚等事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便将三个各具独特个性的人物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觉慧积极坚定,觉民一度犹豫动摇,觉新妥协屈服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又如鸣凤、梅芬、瑞珏都是封建主义残害而死的青年女性,心灵善良纯洁是她们的共同美德。然而在相似的迫害面前的不同表现就把三个不同的性格显示出来:出身大家闺秀的梅芬只得听任命运的摆布,忧郁成疾而死;作为高家少奶奶的瑞珏,为了觉新甘愿“自我牺牲”;而出身卑微的鸣凤则以死相拼,表现出不屈的反抗性格。对克安、克定、四婶、陈姨太太的描写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巴金更多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注重人物深层心理的揭示。在《家》中,作者常通过大量的日记、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觉描写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觉慧的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用日记来表现,鸣凤纯洁而刚直的性格用内心独白来揭示,觉慧对鸣凤既留恋又惋惜的复杂感情则通过梦境和幻觉来展示。
《家》的语言明快流畅,朴素自然,许多章节用排比句来增强语言的气势,感情充沛,音调委婉,读来朗朗上口,像一首首出色的抒情诗。作品鲜明的倾向性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是和它语言的感情色彩紧紧联系着的。
上一篇巴金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下一篇《憩园》与《寒夜》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