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早期左翼作家的小说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2011-02-24
13807

  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左翼作家的成就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左翼作家的以革命者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小说,以新颖的人物和主题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也因艺术上的“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招来批评。丁玲、张天翼、叶紫、沙汀等一批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出现,摆脱了“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影响,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功力显示了左翼小说的长足进展。在茅盾的影响下,这些年轻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逐步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的小说流派。而艾芜、萧红的带有浪漫抒情特色的小说以完全不同于社会剖析派的艺术风格,显示了左翼小说的成熟。总之,左翼作家以不懈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和扎实的艺术功力为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早期左翼小说作家以蒋光慈为代表,包括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孟超、钱杏屯阝这些以革命家的身份从事创作的“兼职”作家以及柔石、胡也频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
  第一,他们以特殊的热情进行创作,“思想大于艺术”,具有重大社会效果是其作品的共同特点。
  第二,由于他们对革命生活和工农群众缺乏实感,必然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对革命的描写表现出“左”的倾向。
  第三,“革命+恋爱”是这些作品最流行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它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对革命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这类作品曾影响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尽管它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但其社会效果是被历史承认的。
  第四,代表作品除蒋光慈小说外,还有楼适夷的《烟》、《盐场》;孟超的《盐务局长》,刘一梦的《失业之后》等。洪灵菲的《流亡》有自传的色彩,描写他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因来自生活体验,写得有血有肉,情调上的自哀自怜与对革命的不懈追求结合,形成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的小说情调。他后来的作品有《在洪流中》和《大海》转向真正的工农题材,但仍写革命流亡者形象。华汉(阳翰笙)的《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是个三部曲作品,写大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带着浓厚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1932年重版时曾借此展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的批判,对左翼作家创作的进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蒋光慈的小说
  蒋光慈(1901-1931)是初期左翼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与自身生活同步,是较早的革命文学作家之一。1927年写出《短裤党》,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这些作品激情多于生活实感,呼喊多于真实描写,具有宣传鼓动性而欠艺术感染力。《丽莎的哀怨》写了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试图纠正简单化公式化描写,但因对一个白俄贵妇人命运的同情而受到左翼作家的严厉批判。
  蒋光慈是一个不断总结与纠正自己不足的青年作家,他最后的作品《咆哮了的土地》是最早反映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斗争的作品,其中矿工出身的张进德和知识分子李杰的形象均写得真实生动。
  作为一个转换中的初期无产阶级作家,蒋光慈的小说经历了由“革命+恋爱”到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由塑造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到塑造觉醒了的工农英雄形象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其代表作到了他的后期才出现成熟。
  二、柔石的小说
  柔石(1902-1931)是左联五烈士之一,初期无产阶级作家。其创作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早期作品有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等,多以青年爱情婚恋为题材。其中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未完成的破坏》,写主人公朱胜禹家贫失学,谋得一个书记员的职务又不愿仰人鼻息而辞职。正当他借酒浇愁之际,家中又来信催他与一个陈旧的废物般的女子完婚,他痛苦至极,自杀未遂。下册为《冷冰冰的接吻》,写朱胜禹为逃婚,躲进尼姑庵,正当他在佛门净地寻找灵魂上的安慰之时,未婚妻自杀的噩耗又把他拉回尘世,他为她的死而深感内疚,在与她做了冷冰冰的接吻后自杀了。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所患的时代病,显示了作者擅长细腻心理描写的特长。
  中篇《三姊妹》1929年4月出版,作品通过上层知识分子章先生与家境贫寒的三姐妹间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作者对爱情、人生的道德思考。章先生曾当过中学校长和军阀的师参谋长,为实现他“美人名誉”的“英雄”事业,先后与大姐莲姑、二姐蕙姑相爱,但为了追求名誉地位又将他们先后遗忘。后来,当上师参谋长的章先生又回到旧地向三妹藐姑求爱时遭到痛斥和拒绝,碰壁后又想与大姐二姐恢复关系均遭拒绝。作品通过对章先生利己主义恋爱观的批判,指出了:纯洁的爱情是与高尚的人生追求紧密相连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人物性格刻画得复杂而丰满。
  柔石早期作品重在表现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情绪,情调低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要求。
  1928年到上海后投身革命与鲁迅交往,思想与创作发生了转变,能纯熟地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代表作《二月》通过从五四退潮下来的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经历,宣告了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在强大的封建主义与习惯势力面前的碰壁与失败,从而启发青年知识分子对前途与出路进行反思和探索。萧涧秋厌倦了斗争,但又不想随波逐流;他向往世外桃源,却又极想有所作为,他想在芙蓉镇这世外桃源中用个人奋斗、人道主义实现其人生价值,结果却陷进了无聊的是非漩涡中,最终因尴尬得无法立足而出走。《为奴隶的母亲》通过一个悲惨的典妻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深受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摧残。它使人们自然联想到鲁迅的《祝福》,残酷的黑暗社会连妇女做母亲这个最基本的权利也无情地剥夺,其灵魂上所受的摧残与折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柔石的小说注重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他善于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细腻的描绘来揭示主题;他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描写细腻深刻,作品抒情色彩浓烈,具有诗的韵味。他的作品是和当时左翼文坛一度流行的革命的浪漫蒂克作品完全不同的。
  三、胡也频(1903-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早期作品有《圣徒》、《诗稿》等,多写劳苦群众和自己的不幸,也有写爱情的内容。1929年后的《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以表现革命者的奋斗追求为主旨,将故事置于宏伟壮阔的革命背景下,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革命的转变历程。这些作品虽然也属于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但所表现的是革命与恋爱的互相促进,对启发青年投身革命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中国现代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老舍小说的独特风格

下一篇左翼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