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木魁寿,号起孟,后改作起明。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诗人。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早年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授。五四时期开始写作新文学作品,三十年代后藏身书斋,躲避现实。“七七事变”后不听友人劝告,拒绝南下,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任督办。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建国后获释,主要从事文史研究工作。
周作人一生著述方面广、数量多,主要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看云集》、《知堂文集》、《苦茶随笔》等。诗集有《过去的生命》,小说集有《孤儿记》,论文集有《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有《欧洲文学史》,及《知堂回想录》等。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他最早提倡写作美文和“言志”的小品文,从理论上加以阐发,并付诸实践。早期不少散文抨击社会黑暗,反对北洋军阀,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表现了“浮躁凌厉”之气和斗争的锋芒。但真正显示他的创作个性,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却是抒写他淡远闲雅情怀的作品。在历史渊源上得益于英国随笔、我国的笔记小说和明人小品。他熔知识、哲理、趣味于一炉,在娓娓的絮语中说古道今,随意而谈,庄谐并出,博学多识,挥洒自如,笔致亲切、通达,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写作时不刻意求工,文字质朴,有一种“苦涩味”。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一个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人在内的很有权威的散文创作流派。到了三四十年代,随着周作人思想的演变,沉溺于苦茶古玩、谈鬼论怪之中,他的散文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篇有影响的重要论文。作者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加以提倡,这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叙事与抒情散文。经过作者的倡导,并与一些作家一起探索创建现代语体散文,开辟出一块新的文学园地,在“五四”时期创作出大批美文,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推动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喝茶》是一篇叙事抒情小品,作者以平淡恬适的心情、洒脱的笔墨、朴实的文字、博杂的学识,从中国喝茶的历史,说到各地喝茶的习惯方式,又涉及日本的茶道、英国的午后茶,一直到故乡绍兴的茶食,上下古今,海阔天空,在娓娓的叙谈中融入他个人真切的体会、思乡怀旧的情思,富于智慧和情趣。《鸟声》通篇谈的是鸟和鸟的鸣声,围绕着“以鸟鸣春”的古语,对北京早春没有鸟儿唱出悦耳的歌声感慨颇深。作者以亲切的絮语、冲淡的文字、幽默风趣的语言,熔知识与趣味于一炉,古今中外,上下四旁,款款道来,跌宕有致。在清逸高远、闲适淡泊的表面底下,蕴含着不尽的余味。《乌蓬船》详尽介绍了故乡这一特有交通工具的构造、外观的特点及其用途,着重叙述乘坐乌蓬船时特有的恬淡闲静的情趣,在对故乡田园风光的描写中隐现着乡愁。笔调亲切有味,行文舒徐自如,描写质朴隽永、清丽明朗,充分体现了作者早期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为人称道。《闭户读书论》发表了著名的“闭户读书论”。由于时局的逆转,作者避开谈论政治。在历史的进退之间,主张“苟全性命于乱世”,闭门读书,作出了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抉择,这是周作人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故乡的野菜》是一篇记述地方风物的小品。作者把对故乡三种野菜的颜色性状和用途的介绍,与浙东地方民情风物的描写揉合起来,写得活灵活现。他以故乡的野菜为着眼点,抒写故乡风土人情之美,表达他对故乡深挚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作者观察细腻,旁征博引,不仅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显示了浙东深厚的文化意蕴,用笔简练明净,行文从容不迫,如谈家常,富于情味。
[作品选析]
乌蓬船周作人
《乌蓬船》采用书信体形式,对故乡的风土人情不作全面介绍,而是抓住“乌蓬船”这一最能代表绍兴水乡特色的事物,娓娓而谈,勾勒了一幅幅古朴宁静的水乡风景画。作者行文间或有重复拖沓之处,如第一段以“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结尾,第二段又以“我所要告诉你的”开头,作者对此亦不作更改,以作者的文学修养而言,断不致于看不清其中的瑕疵,也许为了显示自己信笔所至,不事藻饰的文体特色亦未可知。但一旦转入对“乌蓬船”的描述,则立刻显得有板有眼,层次井然:先写“半圆形”的蓬,次写两扇“定蓬”之间的“一扇遮阳”即“明瓦”续写船尾的橹,船首的篙和船头那“状如老虎”的装饰,最后由外而内,写船舱里大布置。读着这些文字,仿佛遇见一个称职的导游,正在要言不烦而又饶有情趣地向大家作着出色的介绍。
如果说文章的前半部分还是静态的描写,那么后半部分就化静为动,转而写坐船时的所见所感了。这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也最能展示作者闲适恬淡的情致和风韵,请看这两处描写: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
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其中“颇有趣味”“行乐法”云云,不就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追求和向往吗?可见,与其说这是一篇介绍“乌蓬船”的散文,不如说它旨在借“乌蓬船”宣扬了某种人生境界,是一篇典型的闲适小品。
我国士大夫向来有“寄情山水”的传统,他们向往宁静要求自由,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有时也欣赏适度的变化和波澜......凡此种种,都对周作人产生影响,一旦拿起笔来,自然会在《乌蓬船》这样的作品中有所流露。当然,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乌蓬船》也增添了一些活泼的平民和泥土气息。
上一篇李大钊的杂感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