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4
16386

  在90年代,文学的表现“内容”被突出和重视,而形式的探索相对地处于“边缘”的位置。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90年代并没有得到延续。但这并不是说90年代形式探索不被继续。“先锋小说”以及一些“先锋”诗人对“叙事”和语言的自觉意识的强调,基本上已作为一种文学的“常识”被接受,融会在普遍的创作追求之中。也有一些作家,如小说领域的韩东、朱文、鲁羊、述平、东西、李冯等,诗歌领域的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翟永明、孙文波、臧棣等,对文学的形式作了“先锋性”的新探索。只不过,他们在文学界受到的关注,远不如80年代先锋实验那样热烈。
  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但在反思的立场和深度以及“历史”的指向上,却有了不同。从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写作。例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注: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在1991年的《花城》,最初名为《呼喊与细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格非的《敌人》、《边缘》,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和《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刘恒的《苍河白日梦》,池莉的《预谋杀人》、《你是一条河》,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在这些小说中,不仅涉及到80年代初期“伤痕文学”、“反思小说”所描绘的“文革”和“反右”等1949年以来的历史,更将笔墨伸展到整个20世纪。这些小说处理的“历史”并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正史”的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有的小说(如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历史”只是一个忽略了时间限定的与当下的现实不同的空间。所有这些“历史”题材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沧桑感。历史往往被处理为一系列的暴力事件,个人总是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成为历史暴行中的牺牲品。与五六十年代的史诗性和80年代初期的“政治反思”性相比,这些小说更加重视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因此,有些批评家将之称为“新历史小说”(注:“新历史小说”是陈晓明、陈思和等批评家提出的概念,用来概括自莫言的《红高粱》、格非的《大年》等以来的某些表现“历史”的小说。但对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文学界也没有获得广泛认可。)。
  当然,对“当代”历史,包括“反右”、“文革”等事件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继续,如李锐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王朔的《动物凶猛》,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在散文领域,一些关于50至70年代历史的记实性回忆录,也在陆续出版。主要的如“火凤凰文库”中收入的巴金的《再思录》、李辉的《人生扫描》等。在批评领域,也有关于反思20世纪的“激进主义”等的讨论。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些50-70年代重要小说如《红旗谱》、《浩然文集》的重版和一些过去未能发表的《从文家书》、《无梦楼随笔》、《顾准日记》等的发掘。这些都是对世纪末反观历史的要求的不同的呼应。
  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知识分子位置和功能的变化,商业社会中的消费取向,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这些作家在80年代就已经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文学地位,大多有“知青”生活的背景。他们90年代的创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这方面的创作有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张炜的小说《家族》、《柏慧》和散文《融入野地》、《无援的思想》,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散文《夜行者梦语》,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和散文《重建乌托邦》。这些作品往往保持一种“精英”立场,在剥离80年代理想主义精神的政治含义的同时,试图寻求反抗商业社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精神资源。因而,在这些作品中,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等“形而上”主题得到强化,生存哲理、宗教、历史传统以及“民间”文化等成为所追寻、挖掘的精神资源的主要构成。
  在90年代,对现代都市生活物化现实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展开。由于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同步”关注,这些作品往往重新被“现实主义”理论整合。例如“新写实”在90年代的发展,“新状态”、“新体验”、“现实主义冲击波”等命名,都显示了这种取向。不过,由于80年代用以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和商业社会的物质存在的凸显,使得文学在表现“现实”时的基本方式和内容都有一些变化。“个人”经验在文学中具有了新的特别的含义。它既意味着脱离80年代的集体性的政治化思想的独立姿态,也意味着,在一个尚未定型(“转型”)的社会中,个人经验成了作家据以描述现实的主要参照。前者更多地体现在诗歌写作中,而小说领域则对后者有更多表现。以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人的“片断”式的感受来组织小说的结构,是常常被采用的一种方式。陈染、林白等女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和以“亲历者”的身份切入小说的“新形态”、“新体验”小说,都是如此。因此,“个人化写作”(或称“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谈论较多的话题。张旻(注:张旻,1959年生于上海。曾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在高校执教。1987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有小说集《情幻》、《自己的故事》,长篇小说《情戒》。)的小说可以看作是这种“个人化写作”的一例。他的《情戒》、《情幻》、《自己的故事》等小说,多取材于校园人物的生活,以第一人称的视点展开主人公对自己故事的叙述。主要内容往往与人物的个人性情感经历与欲望体验相关,着意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体验。与许多类似主题的小说常常会有的情绪化叙述风格相比,张旻的叙述平静而委婉,有着对细节和感受的精确把握。
  日益突出的“新”现象,如都市生活,市民趣味等,也是90年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处理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体制”之内的人和事,而且往往能够获得某种合法的意识形态性。但在90年代,一些“体制外”的人与事,如都市白领,个体户,普通市民等,也迅速成了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由于旧有的意识形态无法涵盖或阐释这些现象,而作家对这些现象的把握,还含糊而犹豫不定,因而,他们一般会倾向于从物质存在对个人生存的巨大影响去考虑。例如朱文的《我爱美元》、《单眼皮,单眼皮》,何顿的《弟弟你好》、《生活无罪》,邱华栋的《都市新人类》、《手上的星光》,张欣的《绝非偶然》、《首席》等。这些小说尽管在内容上有新的开拓,但在思想厚度上,显得较为单薄。朱文(注:朱文,1967年生于福建,在苏北长大。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学系。主要有小说集《我爱美元》。)最初写诗,1991年开始小说写作,主要展示在物欲膨胀的社会中,个人欲望的展开和表达形式。所处理的题材往往带有某种“道德”反叛性,事件和叙述语言有粗俗化的特点,但在叙述上却能够冷静地控制节奏,因而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活力。何顿(注:何顿,湖南长沙人主要有小说集《弟弟你好》。)则擅长于写以“个体户”为主的城市小市民,表现这些由“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的人群的生活经历,“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金钱、暴力、迷人的诱惑所构成的另一世界”。他发展了王朔小说表现的市民生活内容,具体地展示人物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把这些编制进一个生动可读的故事中。他的小说以湖南方言作为讲述语言,更增加了故事的“原生态”色彩。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9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

下一篇解放区、国统区两支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