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心理学研究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     时间:2011-02-25
14945
  移植现代西方理论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尝试,我们从第四章到第十四章已经介绍了十多种。除此而外,还有一些现代理论和方法,或者在西方刚刚兴起,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或者虽然已广泛用于西方文学,而移为中用的例子却不多见;或者国内已有大量同类的研究,因而较少新意。下面,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再扼要地介绍几种典型的现代方法及其实践过程。  
  文学是写人的,写人的言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往往要从外在表现深入内心世界,因此,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的结合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种研究是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分支。此外,心理学还渗入了文学创作与欣赏活动的其他领域,例如研究艺术构思与作者心态,而有创作心理学;研究文学作品在读者身上所产生的影响,而有欣赏心理学。由此看来,心理学与文学艺术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
  本世纪的心理学理论大多数对文学均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 Psychoanalysis )影响为最大。在上个世纪末,弗氏与其合作者研究癔病时把人的意识活动划分为三类,即意识(在主体直接觉知的范畴)、前意识(在主体意识能够回忆的范畴)和无意识(在主体无所知觉的范畴)。而在《自我与本我》(1923)一书中,弗氏又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 Id )、自我( Ego )和 超我( Superego ),并且认为本我是潜藏本能与欲望之所,自我代表主体的身份及其与客观现实的交往,超我则代表良心,是来自父母和社会的道德训喻的内化。无意识理论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有利于更充分地理解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因为作者意图,作者可能有所不知,读者反应,读者可能有所不晓。如果采用这种理论,就有可能发现捕捉某种行为或情节深蕴的线索,否则,就难以解释。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 ),又称 “恋母情结”。弗氏根据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而取名,现代学者欧内斯特·琼斯( Ernest Jones )用于莎剧《哈姆雷特》的研究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弗氏的《释梦》(1900)也涉及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梦是受压抑的愿望的呈现,但不是直接呈现,而是以伪装的形式而呈现。在《董说》一书中,白保罗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 
  这就是说,做梦者有某些愿望,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神志清醒的生活中未能实现。它们受到压抑而成为潜意识。在梦中意识放松了控制力量,结果这些被压抑的愿望便升至表面,并以幻觉形态浮现为梦。它们的浮现一律是象征性的,因此释梦的成功多半依赖分辨和理解象征的技巧。同样,由于意识即使在酣梦中也决不会全然消失,因此常常会出现一种矛盾的情况,其中被压抑的愿望寻求满足,而持续的意识活动却阻止它们这样做。1 
  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梦境的描写,弗氏为把握其象征意义,理解其矛盾冲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弗洛伊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不止于直接的借鉴,后来许多学者还发展或修正了他的精神分析学。例如,诺曼·霍兰( Norman N.Holland )的自我心理学、哈罗德·布鲁姆( Harold Bloom )的误读理论 、雅克·拉康的结构式精神分析学等等,无不与弗氏理论有种种关联。
  移植现代心理学用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尝试,有实例若干种,现选介于下:
  (一)体格心理学的应用
  荣之颖( Angela Jung Palandri )在一篇研究《红楼梦》的文章里,移植了威廉·H·谢尔顿( W. H. Sheldon )的体格心理学理论,用来分析这部小说里的三个代表人物——薛宝钗、王熙凤和林黛玉。她认为,曹雪芹对三位女性的描写从体格到性格,从外貌到心理,几乎完全与西方理论暗暗相合。这篇文章已有中译文发表,可参看。2
  (二)心理写实主义
  “心理写实主义”是白保罗用来分析《西游补》梦境的术语。他说,由于这部小说在逼真地写梦,他才采用这个术语:只要写梦,就有心理学的性质,只要把焦点放在梦境本身及其原因、活动和后果,就有写实的性质。董说嗜好记梦,有《昭阳梦史》、《梦乡志》、《梦社约》等著作。所写梦乡,延伸到了现实层面,超出了梦者的主观智识,也超出了时空限制。它不仅包括愿望、思想和幻想,而且包括大自然和仙境,以及过去和未来。董氏对于梦幻的理解基于道家学说,认为人生的两种极端总要寻求平衡,两者间起补偿作用的中介就是梦幻。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潜意识观(它浮现于梦中,释放被意识压抑的东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西游补》成书早于这些著作,但基本观点没有变化。小说中,孙悟空的梦境不可谓真实无虚,因为这一切均是他心理活动所致,愿望不实而使他误入了迷途。释家主题助长了梦为虚幻的思想,反过来梦也强化了一切皆虚的效果。小说中的青青世界、万镜楼、绿竹洞、古人世界、未来世界等,有如《梦乡志》所写的七种梦乡。除此而外,双重原则亦是整个小说梦境的基础,它具有一种使两个极端取得平衡的驱动力量。孙悟空不断地游历梦乡,因为他的安全感变成了不安全感,他的信念受到了遭到了破坏,他通常的本领失去了效力。
  白氏最后总结说,在心理写实主义的层次上,董说是在以自己观点挥毫写梦。尽管指出他与我们的理解暗暗相合是有趣的,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只能妨害对这部小说的欣赏。3
  (三)《释梦》理论的应用
  弗洛伊德的代表作《释梦》,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犹如空谷足音,使文学作品中的梦境招来不少话题;而在何谷理( Robert E.Hegel )的硕士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弗氏理论来研究《西游补》里悟空之梦的例子。
  何氏甚至认为,结合《释梦》读《西游补》,会给人以董说写前曾读过弗著的印象,而且有理由说,他《也像弗氏那样发现了很多同样的有关梦幻的真谛。在具体研究中,何氏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指出有三桩心愿是悟空之梦的潜在诱因,并且细致分析了它们的象征性表现。
  他说,第一桩与性冲动有关。弗氏对性象征曾做了如下说明:楼梯之类代表性行为,林山之景象征性器官,殴打小孩和砍去首级分别象征****和阉割,房屋象征人的身体,亭阁象征性交之所等等。而在《西游补》中,没有阶梯的万镜楼,景物描写,开篇时儿童被殴打,梦觉前唐僧被斩首级,以及第二回中许许多多的殿阁楼台,均可按照弗氏理论加以解释。
  第二桩是摆脱唐僧而获得自由的愿望: 
  贯穿《西游记》始终,孙悟空一直憎恨权威人物,渴望真正的自由。但那时他因发了誓和怕紧箍咒,而受这个糊涂老和尚的管束。这些限制提供了有效的潜意识力量,压抑他清醒生活中的愿望。不过,在梦中则不然;此时孙悟空 的自我不再因师傅随意斥责而痛苦,还要使渴望自由的愿望复炽起来。因此无可置疑,在他内心中有一种激烈的冲突,因为他觉得他还着实为唐僧的安全而牵肠挂肚。 
  悟空的潜意识使他离开了唐僧,他清醒的意识又使他承担责任,回到师傅身旁。两种意识几乎具有同样的力量,这是他苦恼的根由。其愿得偿、唐僧被杀时故事达到了高潮,但这时他从梦中醒来了。
  第三桩是甘愿受罚的愿望。悟空追求自由,滋生了一种负罪感,因而才有这种心理。在小说的梦境中,人们也可以看到,孙悟空时时孤立无援,忍谤受窘,失去自信,数次负人,遭到体罚,并且陷入极度的悲伤和迷惑。例如孙悟空的冥府之游(第八、九两回),他在此认同的是秦桧,而不是“阎罗天子”,尽管表面上他取代了后者。因此,这个宋代叛徒受罚即是他自己受罚。孙悟空为了追求自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4
  研究小说人物的心理,归根到底是研究小说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西方现代心理学为这种研究提供了种种透视角度,使人物剖析得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展开。梦境是反映人物心理的特殊范畴,压抑的意识、潜在的意识、自发的意识等等均在此汇聚,弗洛伊德对此情有独锺。不过,白保罗指出,现代西方理论家与中国古代作家在人物心理的理解上虽有暗合之处,两者却不能混为一谈。这显然是一种不刊之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跨学科研究

下一篇符号学研究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