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忆东山二首》鉴赏
《忆东山二首》为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
## 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之处,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山旁还有相传为谢安游宴之地的蔷薇洞。李白对谢安极为仰慕,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在他看来,东山之隐标志着一种高尚品格,既体现了对权势禄位的淡泊,又表明在社稷苍生需要时能出而为世所用。
李白写这组诗时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虽下诏召他进京,看似礼贤下士,实则未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他因正直和傲慢招惹了权贵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提到“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此为这组诗的创作背景。
## 其一赏析
### 原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 景情交融
诗中蔷薇、白云、明月,皆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虽受东山特定地点限制,但成诗后自然随意,毫无拘束。“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诗人默默计算离开“东山”(实际指进京前隐居之地)的时日,感慨流光飞逝、岁月如梭。他有与谢安类似的离别,却未成就如谢安般的功业,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蕴含其中。当初为实现匡国济世之志应诏进京,如今在帝城久留却一事无成,自觉有愧于东山风物。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白云自在聚散,明月不知落于谁家,看似写景,实则饱含诗人复杂情感。白云的自由、明月的无依,暗示着诗人在长安的漂泊与无奈,以及对东山自由生活的向往。
## 其二赏析
### 原文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 情感表达
此诗体现了诗人对东山生活的急切向往。“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诗人以谢安自比,想象自己如谢安般携妓出游、长啸山林,远离尘世喧嚣,展现出一种潇洒不羁的姿态。“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诗人准备告知东山隐者,为自己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表达了他渴望回归东山、与隐者为伴的心情,以及对东山隐居生活的期待。
## 艺术特色与整体评价
这组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自然随意。尽管需描绘东山特定景物,但毫无刻意雕琢之感,读来清新自然。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对谢安的仰慕、对东山的向往、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等复杂情感巧妙融合。诗中用白云、明月衬托自身形象,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忆东山二首》不仅是对东山美景和谢安隐居生活的追忆,更反映了李白矛盾的内心世界。他既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向往东山的淡泊宁静。这组诗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