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秋下荆门》鉴赏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创作的作品。当时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写下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意味着告别巴山蜀水,开启崭新的人生旅程。对于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李白而言,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标志着人生新阶段的开端。怀着对新天地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欣然命笔,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七绝。
“霜落荆门江树空”,首句点明时令与地点,紧扣诗题中的“秋”和“荆门”。原本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的荆门山,在诗人到来时已是秋霜降临,木叶零落,一片空荡。正因山空,江面愈发开阔。“空”字精准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毫无萧瑟衰飒之感,展现出秋高气爽、山明水秀的宜人秋景,让人心旷神怡。
“布帆无恙挂秋风”,承接上句“江”字,暗点题中“下”字。此处借用东晋顾恺之“布帆无恙”的典故。顾恺之从上司殷仲堪处借得布帆乘船回家,途中遇大风,便写信告知殷仲堪“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用此典故,不仅表明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之意。秋风万里送行舟的画面,生动展现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他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踏上了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旅程。
“此行不为鲈鱼鲙”,由上句的“秋风”联想到西晋吴人张翰的故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便想念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认为“人生贵得适志”,遂辞官回乡。而李白身处秋季,船向长江下游驶行,虽联想到张翰之事,却声明自己“此行不为鲈鱼鲙”,表明此次远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为诗歌增添了起伏变化。
“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自”字与上句“不为”相呼应,两句紧密连贯,强化了感情色彩。若仅从字面理解,这两句是说诗人此行不是为了品尝吴地美食,而是去欣赏剡中的名山。但实际上,李白真正“入剡中”是若干年后的事。这两句更深层的含义是,李白借游览名山来表达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他不满足于眼前的安逸,渴望在广阔天地间探寻自我、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虽仅四句,却集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形象鲜明。笔势变幻灵活,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诗中连用两个典故,“布帆无恙”暗用而不露痕迹,“鲈鱼鲙”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