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鉴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 一、精巧的构思与含蓄的表达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人不着一字提及“道士”和“不遇”,却句句围绕“访道士不遇”展开,艺术构思巧妙。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正如前人所评:“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 二、生动的画面与优美的意境
### (一)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开篇以动衬静,“犬吠水声中”,犬吠声在潺潺的流水声中回荡,写出了山中的宁静与生机,给人一种空旷而清新的感觉,声音与自然融为一体,增添了山中的幽静感。“桃花带露浓”,诗人通过视觉描写,勾勒出一幅清晨的画面,桃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显得格外鲜艳夺目。“浓”字不仅写出了露水的厚重,也暗示了桃花盛开的繁茂景象,富有诗意美感。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此为入山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也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地,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带露浓”还点明了入山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 (二)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这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不时有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道院该打钟的时候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渲染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足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更衬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 (三)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此为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知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诗人用笔巧妙细腻,“野竹”句用“分”字,描绘野竹刺破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飞泉”句用“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这两句写景,既体现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能让人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情怀。
## 三、真挚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让人更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诗人对道士的敬仰与未能相见的惆怅之情,在这一倚松的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以其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早年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卓越才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