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李白《谢公亭》鉴赏
《谢公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近古五律,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年)他游宣城之时。此诗有感于谢朓在此送别友人范云的往事,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现实感慨。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谢公亭位于安徽宣城城北,是为纪念曾任宣城太守的谢朓所建,谢朓任太守时曾在此送别诗人范云。与谢脁气质相仿的李白旧地重游,触景生情,赋诗相吊。诗中“离别”二字,便指谢朓当年与即将赴任的零陵内史范云相别并作《新亭渚别范零陵》一事。
## 二、诗句赏析
### 首联:“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此联为全篇的主干和浓缩,“每”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每次都感怀生叹,通过数量的叠加和情感的积蓄,强化了“愁”的程度。“愁”字内涵丰富,既包含诗人对古人的思念,因不能见到古人而遗憾;也有自身孤独度日的感慨;还可能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联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诗人睹物思人,生发出人事变迁、今古茫茫的慨叹。
### 颔联:“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这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描绘谢公亭的风景。“客散”“山空”回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关合次句“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再,此地天旷山空,唯见一轮孤月高悬,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诗人把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融入景物之中,使得这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仿佛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能引发人们对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也包含了李白自己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的惋惜,体现了他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 颈联:“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此联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秋夜中窣窣作响,景物虽美,却无知己相伴欣赏,更显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似只是描写眼前风光,但结合上联的“客散”“山空”,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 尾联:“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界限,在精神上与古人产生共鸣。“一相接”体现了诗人心往神驰,在精神上对谢公旧游的追踪。此联收束全诗,升华情感,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古人的怀念以及美好的精神追求。
## 三、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如颔联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借青天孤月、碧水长流的景象,渲染出寂寞惆怅的氛围,既写出眼前实景,又借大自然的永恒反衬盛事难再。颈联描绘春秋景物,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诗人的寂寞之感。
### 律而近古
李白的五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点。从对仗声律上看,《谢公亭》与唐代一般律诗区别不大,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带有古意。李白有意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此诗信笔写去而不着力,如“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无细致描绘,却能营造出开阔而寂寞的境界。
总之,《谢公亭》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是李白律诗中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