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越中览古》鉴赏
《越中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览越王勾践破吴古迹后所创作的一首怀古诗,全诗原文为“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感慨。
##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意图
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卧薪尝胆二十年,发愤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李白创作此诗时正值游历江南、遍访古迹,站在曾经的越国都城,他遥想当年勾践复仇的辉煌历史,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借古讽今,以历史的变迁警示世人。
## 二、诗句解析
### (一)首联:“越王勾践破吴归”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直接交代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即勾践战胜吴国后凯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一个“破”字力透纸背,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残酷,又凸显了勾践的英勇无畏与卓越智慧,将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 (二)颔联:“义士还家尽锦衣”
此句描绘了战后英雄们衣锦还乡的荣耀场景。“尽锦衣”三字极具表现力,不仅反映出胜利者的荣华富贵,更隐含着对战士们忠义精神的赞颂。昔日征战沙场的义士们,如今身着华丽的衣裳荣归故里,尽显胜利者的喜悦与骄傲,越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侧面烘托出越国当时的强盛。
### (三)颈联:“宫女如花满春殿”
诗人将视角从宫外转向宫廷内部,描绘出一幅繁华奢靡的宫廷景象。“如花”一词将宫女的美丽娇艳生动地展现出来,“满春殿”则营造出一片花团锦簇、热闹非凡的氛围,暗示了越国当时的昌盛繁荣。然而,这看似美好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危机。越王勾践在胜利后,逐渐沉迷于享乐,将过去卧薪尝胆的艰苦岁月抛诸脑后,“春殿”的“春”字,不仅描绘了美好时光和景象,更暗示着这种繁华如同春光般短暂易逝。
### (四)尾联:“只今惟有鹧鸪飞”
尾句笔锋陡然一转,由昔日的繁盛景象跌入今日的凄凉之境。曾经的胜利者、威武的战士、富贵的宫殿以及如花的宫女,如今都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孤独地飞来飞去。鹧鸪的啼鸣声仿佛是历史的哀歌,诉说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沧桑。这一句以景结情,通过今昔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荣华富贵转瞬即逝的喟叹。
## 三、艺术特色
###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诗的前三句极力渲染越国胜利后的繁华热闹,战士衣锦还乡、宫女满殿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的辉煌;而尾句却突然转折,描绘出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这种强烈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情感落差,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世事的变幻无常,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 (二)独特的结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通常安排在第三句,而《越中览古》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用浓墨重彩描绘越国的兴盛,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这种结构安排打破了常规,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诗人先蓄足气势,然后陡然收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让读者在意外之余,更能深刻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历史教训。
### (三)以小见大的选材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篇幅短小,无法详尽叙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李白选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后的两个典型镜头——战士还家、勾践还宫,以这两个片段来展现越国的兴衰。通过这两个具体而生动的场景,读者能够感受到越国从胜利走向衰败的历史轨迹,体现了诗人高超的选材技巧和艺术概括能力。
## 四、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
《越中览古》通过对越王勾践破吴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描写,揭示了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主题。诗人以古为鉴,提醒人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和荣华冲昏头脑,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可能经历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落,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居安思危,珍惜当下,不断努力进取,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长久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李白的《越中览古》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才华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