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拟古十二首》鉴赏
《拟古十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并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丰富多样,反映的思想也较为复杂,有行旅之苦的描述、遇合之难的感叹、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及时行乐的劝诫等,且全诗或借题发挥,或直抒胸臆,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韵味。
以《拟古十二首(其二)》为例,此诗写一位女子月夜奏瑟时的情感活动,富有象征意义。
### 环境烘托精妙
诗的前四句“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用于烘托环境。一个“入”字,既生动形容出楼的高耸,暗示了人物的住处,又与第三句“欲堕”相照应,用词自然精练。诗人借助高楼、青天、白玉堂、明月、清光等一系列纤尘不染、冰清玉洁的事物,映衬下文“美人”的高雅绝俗,以物衬人,使诗作开篇便不同凡响。
### 人物刻画细腻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引出人物和事件。“罗衣”体现出美人的仪态和身份,“沾秋霜”既点明时令,又以秋夜白霜为人物增添了一份清冷的美感,初步展现了“美人”的静态美。“含情弄柔瑟”看似不经意,实则极具表现力。“瑟”前冠以“柔”,不说弹而说“弄”,且“弄”时“含情”,寥寥五字生动地表现出美人弹瑟的动态美。《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主要描写罗敷对丈夫的真挚感情,诗人借此曲从侧面暗示“美人”的心理活动,并为末二句的愿望埋下伏笔。
### 弦声描写动人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去回翔”极写曲调的激烈飞扬。一个“何”字突出了弦声激烈的程度,“风卷绕飞梁”形象地描绘出弦声疾徐变化的频率。接着,借行人的徘徊和栖鸟的回翔作侧面烘托,进一步渲染弦声的感染力,让读者在文字之外产生无尽的想象,可谓虚笔传神。
### 情感表达真挚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直接表达了美人的情感。她希望通过这首饱含痛苦之意的曲子,能遇到同心之人,与对方像紫鸳鸯一样相伴相随,真挚地抒发了美人渴望爱情与知音的心情。
从整体风格上看,李白在《拟古十二首》中展现出其豪放飘逸与细腻委婉兼具的特色。豪放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往往直抒胸臆,充满豪情壮志;细腻之处则体现在对人物情感和环境氛围的精心营造上,如《拟古十二首(其二)》对美人形象和情感的刻画。同时,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李白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