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21
545

郭进拴|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鉴赏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是李白途经下邳(今江苏睢宁)圯桥时创作的一首怀古佳作,诗中饱含对张良的钦慕之情,颂扬其智勇豪侠,同时寄寓着诗人自身的身世感慨。

张良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谋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人起笔不凡,“虎啸”本指张良跟随汉高祖后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用“未”字将笔锋宕开,从张良发迹前着墨。“破产不为家”短短五字,勾勒出张良豪侠仗义、异于常人的形象。其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他立志报仇,不惜散尽家财,这份决绝与担当令人动容。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两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张良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他东见沧海君,获得力士和重达百二十斤的铁椎,并与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诗人以十个字将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展现,气势磅礴。“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笔锋一转,惋惜力士误中副车,刺杀行动失败。然而,张良的英雄胆略已令“天地皆振动”,秦皇帝也为之寒栗,急忙“大索天下”。此句凸显了张良的勇气和影响力,即便行动未成功,其壮举也震撼了天地。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以反问之笔,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诗人省略了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的情节,只用一个“智”字暗点,使文气跌宕起伏。反问句式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对张良事迹的叙述转向自身的感慨。“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点明自己来到圯桥,缅怀古人,钦慕张良的英雄风范。“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诗人眼前唯有碧绿的流水,却不见传说中的黄石公。黄石公是张良人生的重要引路人,他授予张良《太公兵法》,使其得以成就大业。“曾无黄石公”一句,流露出诗人对机遇的渴望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结尾“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诗人为张良的逝去而叹息,感慨徐泗之地因张良的离去而变得萧条。这里的“萧条”不仅指自然环境的寂寥,更暗示了人才的缺失和历史的沧桑。

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豪迈。诗人通过对张良事迹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豪侠仗义的英雄形象。同时,诗中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仕途坎坷,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在张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张良的钦慕实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叹息,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叙事简洁明快,用典自然贴切,如“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将历史典故化为诗句,生动形象。文气跌宕起伏,通过反问、转折等手法,避免了诗歌的平衍,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此外,诗歌情景交融,诗人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自身的感慨融入到圯桥的自然景色中,以景衬情,意境深远。

总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是李白怀古诗作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李白《越中览古》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