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早发白帝城》鉴赏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其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将诗人遇赦后的愉悦心情与壮丽多姿的江山、轻快流畅的顺水行舟完美融合,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径四川。当他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这让他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便是他回到江陵时所作。长期的流放生涯让李白饱受痛苦与压抑,遇赦的消息如同久旱后的甘霖,使他内心的阴霾一扫而空,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感成为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 二、诗句赏析
### (一)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彩云间”三字,描绘出白帝城地势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从山下江中仰望,白帝城仿佛与云霞融为一体。这不仅为全诗描绘下水船行之快的动态埋下伏笔,更体现了长江上下游之间巨大的斜度差距。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就无法凸显江水顺流而下的湍急。同时,“彩云间”也点明了时间是早晨,早晨的彩云绚丽多彩,象征着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诗人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暗示着他过去的种种苦难如隔世云烟,新的生活即将开启。
### (二)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和“一日”形成了强烈的空间与时间对比,千里之遥的路程,行船却只需一天时间,这种悬殊的对比突出了舟行速度之快。而“还”字更是妙笔生花,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但这个“还”字却让他有一种回乡般的亲切感,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畅快,更隐隐透露出遇赦后的喜悦和归心似箭的急切。
### (三)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身在如脱弦之箭般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连绵不绝。清人桂馥读诗至此,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这猿声不仅是三峡景色的一部分,更烘托出诗人畅快兴奋的心情。就像乘快车在林荫路上行驶,因车速快,蝉声树影在耳目间成为“浑然一片”,诗人在船上感受到的猿声山影也是如此,让他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更加凸显了行船的快速和他内心的愉悦。
### (四)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用“轻”字来形容船,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心情也更为滞重;而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万重山”既写出了沿途山峦的连绵起伏,也象征着诗人过去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挫折。当“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不言而喻。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 三、艺术特色
### (一)夸张与奇想
全诗运用了夸张和奇想的手法,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以极度的夸张突出舟行之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这种夸张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升华,将诗人遇赦后的惊喜和归心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二)自然天成
此诗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和行船的轻快流畅,没有刻意的修辞手法堆砌,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一句都衔接自然,水到渠成,仿佛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淌。
### (三)情景交融
诗人将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江山的壮丽多姿和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之中,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船行的快速、两岸的猿声、万重的山峦,这些景物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 四、总结
《早发白帝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李白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困境中重获自由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这首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