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李白《夜下征虏亭》鉴赏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开篇“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简洁而又清晰的画面。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在明亮月光的映照下,那高高的古亭格外轮廓分明。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夜晚)、地点(征虏亭)和事件(乘船前往广陵),为全诗奠定了一个静谧而悠远的基调。一个“下”字,不仅写出了船行的方向,也透露出诗人顺流而下、轻松惬意的心境。而“月明”二字,既描绘出了夜晚的明亮,又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月色如水的江面上。
“山花如绣颊”一句,运用了独特而新颖的比喻。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李白以“绣颊”代称少女,进而形容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绰约多姿,恰似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这种以少女喻花的手法,在诗中并不多见,却生动地表现出了山花的娇艳与灵动,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生命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此时愉悦的心情,对眼前美景的欣赏和陶醉。
“江火似流萤”则将视角从岸上的山花转移到了江上的渔火。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宛如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流萤”这一比喻,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江火的闪烁不定和灵动之美,给人以一种奇幻、迷离的感觉。与上一句的山花相互映衬,一动一静,一上一下,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面。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却逼真传神。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了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这种朦胧美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从情感表达上,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自然地显现出来。在这优美的夜景中,诗人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悦,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一瞬间的美好,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总之,《夜下征虏亭》以其简洁的语言、独特的比喻、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李白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