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加载失败

学生犯罪,不全是教育的错

学生犯罪,教育有责任,但不能全怪教育。他们的犯罪结果,是受到全社会浮躁氛围的潜移默化。 浮躁,轻浮急躁,没有涵养;不脚踏实地,急于求成;不思持续科学发展,但求急功近利之名;不思努力,一味投机;不求回报父母国家,唯求欲壑溢满;不思良习养成,任凭劣行泛滥
文学热点 2011.05.19
加载失败

莫让“技巧”败坏了教育的本质

又到招生时节,报上又见公益信息:为提高小升初面试成功率,某教育培训机构日前举办公益讲座,专授面试九大技巧。 看了家长当场认真记下的应对面试技巧,真让人哭笑不得:技巧一,提前3个月参加训练,根据历年面试中的偏题难题,找老师辅导,在家里模拟演练;技巧二,自
文学热点 2011.05.19
加载失败

把儿童节还给孩子有多难

现在谈六一儿童节确实有些早,但是没办法,实在是被逼无奈。最近接触了一些孩子的家长,都在抱怨幼儿园为了六一的活动,忙得太早,连周末都在让三四岁的孩子排练节目。 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位家长的抱怨:真不知道,六一儿童节是给孩子们过节日,还是给大人们过节日,提前
文学热点 2011.05.19
加载失败

高考是科举制度下的蛋吗?

科举,这个曾经被骂得一无是处的制度,与封建、落后、专制等联系在一起,与八股取士等同而论,曾经是百余年来国人的共识。1905年,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千年古制,一朝废除,有人认为可喜可贺,有人认为可忧可惧,无论各人观点如何,但都一致认为此事影响深远。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中国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制度的关系与异同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中国科举制度与高考利弊分析

一、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以怀牒自投为主要特征,以试艺好坏为取弃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研究选拔人才的国家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选士、贡士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从中国科举制度的千年沿革看如今的高考改革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沪上重现科举文化沿革

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尤其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民风民俗的形成,都曾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科举制度退出历史的舞台已100余年了,关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及其影响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而采取分科考试选拔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元明清三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但基本仿行宋制。到1905年,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地主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唾骂声中宣告废除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

中国封建社会创立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国家分科逐级招考、士人自由报考,并以考试结果为去留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千秋功罪众说纷坛。有关它的起源或创立也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的问题。 古代选士制度包括选举和科举两个历史阶段。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众说纷纭 科举制度诞生之谜

中国古代社会的取士方式,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千秋功过众说纷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提 要: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我认为,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
文学热点 2011.05.18
加载失败

汉语,我想对你哭!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通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随处张贴的花花绿绿的考研英语培训班广告,已是当下大学校园风景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2002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刚刚结束,2003年的考研英语培训广告已是铺天盖地。广告上的授课明星近十年间换了一拨又一拨。这些来自皇城脚下的专家们,每年自9月份开始,便在中国的上空飞来飞去,给各大城市带去广告上所标榜的来自当年命题组的消息。一次串讲门票的票价往往高达百元
文学热点 2011.04.23
加载失败

改正鲁迅文章中的“错别字”?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位初三学生给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辑来信,说他们平时酷爱文学,最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时, 发现错字连篇,影响阅读 ,举的例子有: 1?冬天冷得利害(厉害)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稀) 3?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糊) 4?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其实) 这位同学读书很细心,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尽管是面对名家名作也敢于怀疑,列举的 错误 除第四个是误读外,其余三个都值得探讨。当然, 错字 别字 在鲁迅文章里并不是个别的现象,所以我们探讨的范围可以更加广泛一些。 《风筝》: 我现在在那里呢?(哪里) 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它) 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发现)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蝴蝶)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偶尔) 《社戏》: 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缥缈、飘缈) 《藤野先生》: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吗) 你悔改罢!(吧)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教学探索 2011.04.23
加载失败

《故都的秋》错误怎么那么多

【摘要】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文本有些语句的表达上存在着语法及修辞方面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修改意见。 【关键词】郁达夫修辞语法 《故都的秋》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游览北平时 , 应左联刊物《当代文学》编者之约而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这段时间 , 由于白色恐怖的局面和个人经济上的压力 , 作者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之后 , 因为不甘于寂寞、苦闷 , 又从杭州辗转上海、青岛、北平等地。 1934 年 7 月 , 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 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 , 创作了这篇《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 , 赞美了故都的自然景物 , 抒发了他对故都向往、眷恋的真挚情怀 , 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落寞和悲凉感。 作者在开篇说 : 秋天 ,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 总是好的 ; 可是啊 , 北国的秋 , 却特别地来得清 , 来得静 , 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
文学热点 2011.04.23
加载失败

王定授为语文教材挑错

通山县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网上发表 7000 余字的帖文,指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 40 多个语法、逻辑不严密的病例,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17 日,署名为 王定授 的网民发帖说: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语言不规范、逻辑混乱的现象有问题,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2006 年版 ) 第 2 页的一句话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则贯穿于高中三个年级。 整个句子句式杂糅,语法不通;第 84 页学生 举办民居展览 应为 举办民居资料(或文化)展览 ;第 144 页 表现主观情意要具体实在 使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 应为 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记者统计,他共指出了 40 多处错漏,多为语法修辞上的不严密,用词不准等,一部分可以明显看出语病,还有一些则涉及表达习惯,不属于明显差错。 王定授认为教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重视不足,高中阶段是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教科书应该 寓教于文 ,把孝道、诚信、敬业、
文学热点 2011.04.23
加载失败

给《高中语文》教材挑错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以下称人教版 ) 处于教育类出版社龙头的地位,担负着国家托付的为各级各类学校编修教材的重任,关系着天下千百万青少年的学习大事。多年来,其贡献和成就有目共睹,在业内享有盛名。也正由于 爱之深 吧,所以 责之也切 ,当其所编修教材上的问题显露出来,就如白璧上的斑斑瑕疵一样,让人觉得特别刺眼,特别不舒服,因为这跟它的身份特别不相符嘛。作为一个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者,笔者是有看法的,就像骨鲠在喉,不吐不为快。随便翻阅一下现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就会感到问题实在太多、太明显、太严重,甚至于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有着众多名流把关的国内最权威的教材,而且据说还反反复复修订了多次。 其一,课文释义方面存在着错误 如第三册第 15 页对选自《古诗十九首》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两句是这样解释的: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显然,这个解释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它仅从字面出发,而不知古诗文中有互文见义的说法。实
文学热点 2011.04.23
加载失败

201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错43处

编者回应:非规则性问题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 近日,河南一家作文培训机构校长彭帮怀称,发到师生手中不久的201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下册)4本教材仍存在43处错误。而此前彭帮怀曾在2007年指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68处错误,获得教育部回函答复;2010年以教材存在错误起诉人民教育出版社要求赔偿。对此,教材编者回应:一些非规则性问题,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 ■再发质疑: 今年苏教版教材存4类错误 彭帮怀曾在2007年致函教育部,指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68处错误。教育部回函答复称:出版物的有关内容是否存在差错,由有关主管部门或机构进行鉴定、处理,你们反映的有关问题,我们已经转请有关教材审定机构研究处理,你们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直接向有关教材审定机构或者出版单位反映有关问题。随后,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回函给彭帮怀,表示已查证并无错误。但在2010年,彭帮怀以教材存在错误起诉人民教育出版社及相应新
文学热点 2011.04.23
加载失败

关于鲁迅“错别字”的讨论

改正鲁迅文章中的 错别字 ? 课程教材研究所刘贞福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位初三学生给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辑来信,说他们平时酷爱文学,最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时, 发现错字连篇,影响阅读 ,举的例子有: 1?冬天冷得利害(厉害)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稀
教学探索 2011.04.23
加载失败

教材错误须等总理来改正吗

最近在教育界里发生的最大的事,应该是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北京市 35 中连听 5 小时课的感人举动了,且不说一国总理到一个中学听 5 小时课这件事肯定创造了共和国教育历史之最,仅看温总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认真做笔记的照片,就足以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温总理此次听课的另外一大亮点也肯定是共和国教育史上的头一次,即一国总理亲自指出了地理教材上存在了长达 14 年的错误 把陕西和甘肃划进了华北地区。 温总理的这个发现十分好,他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向国人召示了目前一统天下的官方学校教材并非完美无缺,而会出常识性错误。 温总理的这个发现十分有力,他的 一个错误在教材上存在了 14 年为什么得不到发现和改正 的质问,让全中国所有编写教材的专家和权威机构们找不出任何理由来为自己遮羞和辩护。 目前中国的各类学校教材,基本上都处于官方垄断的 一家独办 状态,它们或是由教育系统直属的几大教育出版社编写和出版,或是由各
文学热点 2011.04.23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